当前位置:安徽书画网 » » 专题专访 » » 合肥市文联美术创作中心

 

创作——美术的生命,画家的根本

合肥市文联美术创作中心12年历程实录

陈飙 ⁄ 合肥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合肥美术创作群体的应运而生及合肥美术现象

合肥美术创作群体的平台——合肥市文联美术创作中心(简称“合肥美术创作中心”)是合肥市文联所属的非编制学术机构,2001年8月成立,12年来它以执着的创作实践和丰硕的创作成果证明了什么是美术的生命,什么是画家的根本。

很长一段时间里,合肥的美术创作力量与周边城市相比处在全省的中流,在全国美展崭露头角的作者及加入中国美协会员的画家屈指可数。但在合肥的基层一直有着一大批痴迷执着,勤奋好学的中青年画家,当时他们还处在美术学习的上升阶段,在艺术创作上跃跃欲试并逐渐取得完善。新世纪初始,合肥的中青年优秀画家如同井喷似的涌现,他们在各类全国美展入选获奖的喜讯也频频传来,这一切为合肥市文联美术创作中心的应运而生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和发展的契机。

合肥美术创作中心自成立以来工作一直得到合肥市委宣传部、合肥市文联主要领导的关注,支持和指导。合肥美术创作中心组织理念是“锻炼队伍,打造精品,推出新人”。参加活动的成员多是一批艺术素质好、感悟能力强、有发展潜力但在美术创作上还未全面显露出才华的中青年画家。经过合肥美术创作中心12年来的认真筹划,周密组织,并持之以恒的坚持主题性美术创作活动,产生出一批在安徽乃至全国美术界都得到了首肯和好评的优秀美术作品,在合肥市文联美术创作中心这个平台也上陆续推出了一批优秀的中青年画家。

合肥美术创作中心先后策划组织了“合肥工笔画创作群体”、“ 合肥版画创作群体”、“ 合肥主题画创作群体”,这种有政府主管单位支持,有组织,经常性的,其成员自愿的集中创作和集体合作就是业内给予好评的“合肥美术现象”。

 

合肥工笔画创作群体写下安徽美术史闪亮的一笔

参加工笔画创作群体成员有:王仁华、于波、陈林、谢宗君、潘望森、桑建国、隋鸿君、张煜、林琳、张小祥、唐大柱、吴同彦、罗耀东、胡礼惠、马群鸿、张国琳(创作主持)等(排名不分前后)。

2002年美术创作中心首次启动了安徽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活动,组织了4位画家进行中国画人物画《江淮风流——安徽历代名人图》的创作,表现安徽区域最具代表性、典型性同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伟大人物:老子、庄子、华佗、曹操、嵇康、毕升、包拯、朱熹、李公麟、程大位、渐江、邓石如、程长庚、方以智、戴震、方苞、吴敬梓、梅文鼎、王茂荫、李鸿章、刘铭传、詹天佑、徐锡麟、胡适、陈独秀、陶行知、黄宾虹、朱光潜、邓稼先、杨振宁等80位安徽历代名人。这批作品是在六尺竖幅宣纸上用中国画人物绣像形式进行创作,最后由张国琳执笔完成。在当时的中国美术界这种以众多人物画组合创作形式是很新颖的,受到业内及广大观众的赞许。作品完成后长期在大蜀山安徽名人馆陈列,2004年时任中国美协常务副主席刘大为及各地美术界人士参观后给予肯定和赞扬。

2003年11月,安徽省人民政府要求省美协为安徽驻北京办事处“安徽大厦”画一幅反映安徽历史文化传统的壁画。时间紧迫,安徽省美协让省美协副主席张国琳召集了以合肥地区中青年画家为主的7人创作组,在《江淮风流——安徽历代名人图》的基础上,仅用了短短的26天里画出了一幅高2米宽10米的巨幅工笔重彩画《安徽历代文化名人图》。当作品装置在北京“安徽大厦”大厅的次日,闻讯赶来的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在画幅面前非常兴奋,连连感谢安徽的画家为家乡所作的贡献。

以合作创作《安徽历代文化名人图》成功为契机,在创作组原7人基础上又吸引合肥地区的9位中青年工笔画家参加,以合肥市文联美术创作中心为平台,形成了安徽第一个工笔画创作群体。群体还成立了艺术委员会,提出了 “立足皖山徽水,依托徽学底蕴,继承徽派文脉,营造徽式语境,构建徽派工笔重彩画艺术”的基本理念。其成员自发地会聚在合肥市文联美术创作中心,定期举办学术讲座、习作交流、新作品观摩,请名家指导、外出采风、在省内外举办展览、出版画集,一段时间几乎每星期都要集中组织一次活动,每半年要编辑印刷一本画册,报刊、杂志发布新闻、美术评论、作品专刊已是家常便饭。通过不断的探索、交流,逐步形成了一个具有核心审美理念,典型地域画风和突出代表人物的美术创作群体。

2006年12月在合肥市文联的领导下美术创作中心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成功操办了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和合肥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06安徽•合肥工笔重彩画作品展”,此展轰动了京城美术界,着实掀起了一场“安徽•合肥工笔画”热。开幕的当天,中国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冯远兴致勃勃看完画展后激动地说:又一次徽班进京!中国美协常务副主席刘大为说:这个展览为中国工笔画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著名工笔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蒋彩萍说:通过作品展可以看到安徽已形成了有地域风格、特点的工笔画重要省份。文化部艺术司文学美术处处长安远远说:安徽合肥画家以创作研究为主旨,这在当今浮躁风气下,他们的努力显得尤其可贵。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王兰介绍说:近几年来一个省的单画种作品展在北京能产生这样的热烈效应是很少见的。安徽•合肥工笔画晋京展使合肥工笔画创作群体得到了中国工笔画界的关注。此次画展也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次主办省级工笔画展,其意义非凡。此次画展也为打造合肥城市文化品牌,提升合肥城市知名度提供了有价值的内容。

合肥工笔画创作群体成员从2003年群体形成到2006年合肥工笔画晋京展四年内发挥了群体创作的优势,取得了令业内瞩目的成绩。2006年7月22日在合肥举办了合肥工笔画研讨会,合肥美术创作中心邀请了蒋彩萍、王天胜、牛克诚、王新华、刘建、王平、杨惠东、李向伟等十余位全国著名工笔画家、理论家与会,就合肥的工笔画创作现象进行研讨交流,会后还编印发行了研讨会专辑。几年里合肥美术创作中心经常召开创作草图观摩,工笔画创作理论研讨会,还组织了有全省工笔画作者参加的集中创作,大家从创作草图讨论开始,互相帮助严格把关,有的成员在作品已上大幅正稿的情况下,诚恳接受大家的意见,三次重新修改作品;见到经验不足的作者,大家一起研究并动手帮助,直至作品满意为止。那期间完成的百余幅工笔画作品,每一幅都有着集体的智慧和心血。2004年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群体成员入选作品占全省中国画作品半数以上。2005年,在“第十六届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rt)代表大会·美术特展”上,由群体成员合作的《安徽历代文化名人图》获金奖。

2006年由国家文化部、财政部主办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工程启动,合肥美术创作中心闻讯立即成立了专题创作组,积极行动起来,3年里创作组4次组织集体下乡体验生活,十多次单人下乡收集创作素材,共拍摄各种图片资料6000多张,整理出100多个典型人物形象和近百件江淮农村的典型的服装、家具、农具和日常用品资料。整理出创作文稿和创作日记35000字。创作出草图10余幅、白描稿近10幅、彩色创作草图5幅,其中桑建国创作的色彩稿参加了2007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张国琳创作的色彩稿刊登在中国文联机关报“中国艺术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刊整版封面,其他创作稿也多次在美术、美术报、中国文化报、安徽日报、合肥晚报、艺术中国网等发表。

经过6位画家的三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创作出了中国画《生死印—1978安徽凤阳》。中国著名美术评论家、全国重大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工程专家组成员、原中国美术馆理论部主任刘曦林在文章中写到:“ 2009年酷暑季节,该画完成,送京终审。《生死印》置于军博二楼西厅入口门右东壁,光线并不太好,但那几个红手印还是闪耀着特异的光焰直射眼球,如同暗夜里的灯塔。今天你可以将那一个个手印看作珍珠、玛瑙、鸡血石、红宝石那般的珍贵,但在当年却是庄稼人生死未卜的心电图,记录着他们心脏的震颤,脉搏的涌动,那是带血的手印——生死之印呵!它成功了,它抓住了画眼,它找到了那把开启主题大门的金钥匙。成功的历史画需要一个集中事件高潮的画眼,需要一个揭示事件前因后果并能给人留下想象余地的形象契机,需要一把打开智慧、精神和灵魂之门的钥匙,《生死印》找到了!……在2009年完成的这批历史画中,希图件件成功同样是不切实际的,能有七八件、十来件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经典之作此愿足矣。我以为,《生死印》将在其中”。中国画《生死印—1978安徽凤阳》的创作成功,再次证明了集体合作的可能性、优越性及组织者实施策略的重要性。

检验合肥工笔画创作群体的成功标志是:一批优秀的美术精品问世,一批突出的中青年代表画家脱颖而出。这也是合肥文联美术创作中心创办宗旨的全部,2006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安徽.合肥工笔重彩画作品展”上,在展位紧张到每一位画家无法展出一幅作品的情况下,我们特别把桑建国、王仁华的各五幅作品挂在展厅最靠前的位置,向中国美术界和北京观众隆重推出安徽的优秀青年画家。

王仁华曾是合肥工笔画创作群体的最早成员,2006年12月在晋京展上,她的作品让北京观众眼前一亮,可谓一举成名天下知,其独特画风和内涵受到画界一致好评。王仁华是当下工笔画界的学术标杆,地域风格的代表人物。如今有一批中青年画家围绕在她的周围,形成了安徽新的工笔画创作群体。

谢宗君来自定远县农村,只身闯荡到合肥谋生,5年里在美术创作中心这个平台上他的社交能力和艺术才华得以全面的释放。在中心组织者的用心帮助和极力推荐下,在合肥市委宣传部主要领导的重视关心下,谢宗君由一个农村的苦孩子破格提升为体制内专业画家,如今他已是安徽省美协的副秘书长、省工笔画学会主任,担当起全省美术组织工作的重担。

桑建国于2004年在他的多次要求下参加了合肥工笔画创作群体的活动,之前他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大学美术教师。在美术创作中心的浓厚的创作氛围中激起了他强烈的创作欲望,2006年第六届全国工笔画展上一举获得了他艺术人生中的首次金奖,之后他一发不可收拾在金陵百家画展(中国画)连续3次拿下金奖。如今他是江苏省画院人物画研究所副主任,名扬中国工笔画坛。

陈林曾是合肥工笔画创作群体的理论策划人,获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现任安徽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他是当下新工笔画的代表画家,中国工笔画界一颗耀眼的新星。是他提出了 “立足皖山徽水,依托徽学底蕴,继承徽派文脉,营造徽式语境,构建徽派工笔画艺术”的理念,为安徽工笔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合肥工笔画创作群体成员全是中国美协会员,多数成为省市画院、大专院校、美术组织的核心骨干。

合肥工笔画创作群体是特定时间、情况下的产物,由于各方面的原因,2007年2月在工笔画晋京展后群体活动随即中止,2009年中国画《生死印—1978安徽凤阳》作品完成后群体解散。面临合肥工笔画群体的解体让组织者始料不及,尽管16位成员都安然无恙,名利双收,但结局仍然让人感到非常的惋惜。合肥工笔画创作群体的后期状态是值得思考和总结:保姆式紧密型的活动组织形式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寄于希望反而更加失望。组织工作的缺失表面看是对人的了解判断不够,其实是理想化与现实利益的关系无法调和而导致群体部分成员对名利分配的不满。还是应了那句话: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合肥版画创作群体务实而富有成效

参加版画创作群体成员有:于澎、汤晓云、张洪奇、张红梅、隋鸿君、储学斌、李胜、胡文、陈飞翔、申皖如、李城成、张勇、张继平、胡礼惠、张莲子、魏嵬、韩一民、张小祥、王青梅、孙康、朱斌、艾君、万运超、葛涛、焦亚新、张国琳(创作主持)等(排名不分前后)。

合肥版画创作群体的组织宗旨:振兴新徽派版画,让安徽版画队伍后继有人,同时以版画集体创作为机缘,让多画种作者在艺术创作上得到启迪和提升。

2002年安徽美协在合肥承办了“第十六届全国版画展”,由此在合肥引发了一股版画热潮。冲着版画独有的艺术特性和对版画艺术的热爱,合肥一批从事中国画、油画、水彩画创作的中青年画家将版画创作当成新的绘画实践,去追求更高的艺术目标。他们定期集聚在合肥市文联美术创作中心,进行版画的交流、研讨、创作。面对版画的制作、印刷的工艺过程,大家从新鲜好奇到沉迷钻研;经常是废寝忘食,个个是“玩”意兴浓。在工作室印制一幅作品需要几个人一起帮着搞,高峰时一天能印三至五个套色版。美术创作中心几十平方米的工作室到处是晾挂的版画半成品,乒乓球台上堆满了成桶的印刷油墨、印制工具、木刻刀、煤油等,满地的棉纱、擦纸…一个名副其实的印刷车间。为了集中学习,他们一个时期会猛“玩”一个版种,丝网版、铜版、木版、藏书票都“玩”过,这批飘浮着油墨清香的作品蕴涵了传统中国画的因素;优雅秀美的勾勒,干湿水墨的韵味;层层米点布满山麓,虚实皴笔横扫沟壑;疏密空间不见焦点造化,笔存意先以达神形兼备;取古壁画浑厚之色,涂铁血般浓重之彩;青绿泼洒、浅绛轻敷,尽在黑白峰峦之间。就是这样大家一“玩”就是12年,人数从2002年最初的4个发展到20多人。

如今合肥版画创作群体在圈内已小有名气,其成员们已取得了可喜的创作成绩,有几十幅作品入选了“第16、17、18、19、20届全国版画展”、“第10、11届全国美展”、2010年“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 “第3届北京双年展”,“心系汶川·全国美术特展”,“第9届全国三版展”, 2011 年“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 2013 年“金陵百家画展(版画)”等并获一个银奖,两个优秀奖(本届最高奖)。2010年“合肥版画作品展”在深圳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举办。

这个群体的成员很注重学习交流,大家有一个共识:淡化画种界限,探索绘画语言的互补。人类文明进行到二十一世纪,信息爆炸和科技图像过度繁殖逼迫绘画远离社会文化的中心地位,传统绘画如中国画、油画、版画等在原已高度完善的程式中发展空间已达极限,作为当代人的当代画家在以传统绘画语言去传达现代精神和意识时已明显感到创作手段的陈旧无力。就架上绘画这个范围而言,绘画语言的拓展是当代画家生存的需要。在画家重新理解绘画的概念,改变创作观念的前提下,对绘画语言的认识显得更为现实和迫切,以创作意图为目的带动绘画语言的极限创新,是画家探索和掌握绘画语言的意义所在。

大家认为最大限度的拓展绘画语言的表现力,首先应对传统画种的界限作个历史的对照,在信息传递有限的年代里,东西方文化交流受到限制,代表西方美术画种的油画和代表东方美术画种的中国水墨画在语言特征上有明显的差异。经过几百年来的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互补,这种绘画语言的差异在情境、构图、造型、色彩等各方面,从根本上有了极大的溶合,传统画种的语言局限得到很大的完善。从某种意义上讲,画种的语言只是个工艺手段和技术的问题,严格的区分画种的界限对绘画艺术的发展并无益处。如今东西方的文化特征,各民族的艺术精神和审美习惯,以及传统绘画所表现出的语境内容是可以在各种绘画语言中得到体现和延伸的。

大家认为现代的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交流是整体的,全方位的,而且必将是超越性的,中国的现代绘画与世界艺术主流的汇合是历史的必然。现代艺术的多元化、多样性,需求人群的多类型、多层次,以及现代绘画材料的规模研制开发,使当代画家有了更广泛的生存空间和发展途径,如今苛求画种的界限已失去了学术的积极意义。

2005年在群体成员努力下成立了“藏书票研究会”,并积极组织藏书票创作。2006年春节前,群体成员在合肥工业大学筹划举办了“合肥·国际藏书票邀请展”,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及全国各省藏书票画家作品300余幅参展,展览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此展又在中国科技大学、淮南市、铜陵市巡展,尤其是在中国科技大学展出期间,邀请了“中国藏书票研究会”秘书长、著名画家陈雅丹女士在学校报告大厅以自身经历讲授中国藏书票的发展和现状,引起与会师生的热烈反响。美术创作中心在合肥市文联的支持下,组织“新徽派版画进社区”行动,在居民社区、大型商场进行“合肥市优秀版画作品巡展”,在提升居民艺术鉴赏水平,构建和谐社区文化的同时,对普及“新徽派版画”艺术起到积极的作用。

合肥美术创作中心策划组织合肥版画创作群体的初衷是:在集中创作版画新作的同时,培养出合肥市的优秀青年版画家。由于版画学习条件的限制及版画市场的现状,培养出一个合格成熟的版画家谈何容易。

于澎参加合肥版画创作群体活动之前是一位优秀的水彩画家,12年来一如既往的坚持版画艺术的探索与创作,其版画作品融入中国画和水彩画元素,个人艺术风格突出。他的版画作品多次入选国际、国家、省市美展并获奖,其作品入选2011 年“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受到中外专家的首肯和好评。如今他已是安徽版画界的骨干俊才。

汤晓云毕业于院校美术设计专业,是合肥美术创作中心的日常工作人员。12年的耳濡目染以及她的谦虚好学,刻苦努力,如今已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版画界的一名新秀。她的作品充满女性的天真、睿智、秀丽、抒情,达到雅俗共赏、质朴天成的艺术境界。

在合肥美术创作中心的帮助指导下有许多中国画家、油画家、水彩画家进行版画创作实践,其中不少作者首次创作的版画作品就入选了全国版画展。金寨县老版画家李胜第一次试做丝网版画作品就获得“第16届全国版画展”银奖。合肥画家申皖如2007年首次参加版画创作群体的创作活动,他的第一幅版画作品入选“第18届全国版画展”并获优秀奖(本届最高奖)。石台县画家李成诚多次参加群体的创作活动,他的作品获得“第19届全国版画展”优秀奖(本届最高奖)。

12年里参加合肥版画创作群体的成员中有30多人次的作品入选全国美展,有十多人被接纳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合肥版画创作群体成员的努力使安徽版画队伍得以壮大,合肥版画创作群体的品牌形象得以展现。

 

合肥主题画创作群体紧随时代主流以主题画创作为己任

参加主题画创作群体成员有:胡文、隋鸿君、刘泽荣、唐的菂、孙跃宏、常俊、艾君、陶小平、李国庆、汤晓云、于澎、张继平、魏兴无、董青怡、葛茂柱、陈飞翔、陈廷友、王世勇、阚仲延、陶六一、谢维俊、吴其勇、吕冠美、丁祖桂、赵光辉、吴德铭、乔建民、张华利、冯张云、王衍平、金宝、杨镛、董光九、殷小雅、马施兰、王宏娟、王涌、戴春、陈建坤、张勇、张国琳(创作主持)等(排名不分前后)。

合肥主题画创作群体宗旨是:团结合肥地区中青年画家进行主题画创作交流和探索,力争为合肥留下一批有价值的美术精品并推出合肥的美术优秀人才。

2002年以来合肥美术事业进入了新的繁荣期,一批本土发展起来的中青年画家在全国各级画展中取得了不菲成绩。如今他们正处在艺术生涯的旺盛期。当下的合肥美术学术氛围为艺术家的创作营造了宽舒的空间,合肥的大发展为艺术精品产生提供了先决的物资条件。合肥需要属于自己能载入史册的美术精品力作,大湖名城需要自己的美术名片,这正是合肥画家的历史责任。2010年起在合肥市委宣传部和合肥市文联支持和组织下,由合肥市文联美术创作中心策划实施了合肥市中青年主题画创作系列工程,并以版画、中国山水画、中国人物画、中国花鸟画形式展开,以后将逐步涉及其他画种。

此次创作主题词是:探索中国画的时代精神,强化合肥版画的地域风格。工程内容是:在合肥市文联的领导下,组织一批合肥中青年画家相对集中创作出一批具有史诗性的大幅美术作品。几年来已完成十余幅(组)大幅中国画、版画精品,如:

2007年 反映合肥金寨路高架桥建设工人的中国画人物画《当代共工图》(145cm×350cm)。

2010年 表现合肥现代化滨湖大都市建设面貌的城市水墨画《合肥印象》(1300cm×220cm)。

2011年反映合肥建设者英姿的中国画人物画《大建设者》(900cm×220cm)。

2011年 表现获世界“双遗产”的秀美神奇黄山景观的中国画组画《黄山神韵图》(180cm×96cm×22幅)。

2011年 表现合肥悠久文化名胜的绝版套色木刻版画《庐州遗韵》(110cm×180cm×6幅)。

2012年 表现繁花盛开的大别山景象的中国画《壬辰大别山》(1000cm×200cm)。

2012年 反映伟人邓小平的绝版套色木刻版画《邓小平上黄山》(110cm×180cm)(入选安徽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2012年 反映民族企业家周学熙的绝版套色木刻版画《中国民族企业家——周学熙》(110cm×180cm)。

2012年 反映我国高科技事业的绝版套色木刻版画《中国科大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180cm×110cm)。

2012年 反映中国改革开放第一件大事的绝版套色木刻版画《1978冬·凤阳小岗村》(180cm×110cm) (入选安徽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2013年 绝版套色木刻版画《汉代太学.独尊儒术》(草图)入围“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国文联、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主办)

2013年 表现环巢湖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中国画长卷《湖舆胜境》(6600cm×68cm)。

2013年 为纪念中国邮政黄山邮票发行50周年创作的套色丝网版画《黄山神韵》(60cm×40cm×16幅)。

2013年 为凤阳小岗村纪念馆创作的中国画人物画《1978冬·凤阳小岗村》(500cm×350cm)。

合肥主题画创作群体创作活动形式和以往一样:以题材分组进行创作。前期:组织创作座谈,草图、习作观摩。专家指导,确定创作方式,进行构思、构图交流,组织外出考察,采风写生等。后期:进行正稿集中创作,促进交流,专家点评,作品装裱,展览宣传,出版画册,推荐政府收藏等。以下介绍部分创作思路及过程:

《黄山神韵图》

黄山,在中国的山水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每当人们提起中国山水画,就会油然想起黄山,称它是中国山水画的摇篮。清代山水画家梅清自认“余游黄山之后,凡有笔墨,大半皆黄山矣”。可见黄山在画家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位置。近代画家黄宾虹、汪采白、刘海粟、张大千、李可染、赖少其等大家都留下了大量的以黄山为题材的作品。

画好黄山是合肥山水画家基本功展现,更是他们的艺术指向。为了画好中国山水画《黄山神韵图》,创作组成员多次赴黄山写生采风,在合肥市文联美术创作中心的组织下,四次进行草图观摩和学术研讨。2010年11月创作组成员集体到石台县白石岭进行实地创作研讨。创作期间合肥市著名画家林存安、李训华、裴家同、王守志多次和创作组成员进行交流指导。经过一年半的努力,22位合肥中青年画家终于完成了中国山水画组画《黄山神韵图》。

白石岭村写生记

石台县白石岭村写生是山水画组计划内的一次学术活动。2010年11月1日清早,合肥文联中青年山水画创作组一行30余人,在合肥市文联美术创作中心主持人张国琳的负责下集体乘车赴石台县,中午赶到石台县城匆匆吃了午饭,就换乘中巴一路颠簸地向目的地白石岭驶去。下午3时大家抵达白石岭村搬迁移民点,刚放下行囊心急的画家们就拿起画具赶向3里外的白石岭古村,路边的美景洗去了大家一路风尘,说话间20多个画家已散落在白石岭如诗如画的沟壑、溪泉、野坡、树丛、石桥、古屋之中…。余下的五天里沉浸在大自然美景之中的画家们已经把一切的一切,昨天与今天,烦恼与愉悦,失落与满足,辛劳与获取…统统变成了快乐的音符。

那几天里,闻讯赶来的石台县文联领导和池州日报的记者看望了远来的合肥画家,大家对白石岭村的未来和规划进行了交流,保护古村落生态平衡以及建立画家写生基地成了大家关心的话题。合肥市文联领导也利用会议间隙专程赶到白石岭村慰问大家。原合肥市文联主席李训华也随队参加了采风活动。昔日宁静的山村喧闹了起来,画家和淳朴的村民成了好朋友,他们为画家拿来板凳,热情地端来热茶安排了菜饭,甚至画家们举行的写生习作观摩讨论会老乡们也赶来凑热闹。

五天,时间很短,20多个画家认真画了几百多幅写生作品。大家还在写生现场和驻地集中展开习作进行开诚布公地讨论交流。这批白石岭中国画写生作品质量较高,对下一步山水画创作有参照和辅助作用,同时此次采风写生活动的形式也对我们今后开展类似的活动有一定的借鉴。为这次写生我们编辑出版了白石岭写生画集,同时受石岭村乡亲的嘱托还有一个意愿: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岌岌可危的古老白石岭村还将遭到不断的损毁,使身临其境的人无不感到揪心,为此我们将以画笔记录下白石岭的丽姿向社会各界呼吁,保护白石岭村!把她的美留给我们的儿孙。这本写生画集出版后,得到石台县政府的理解和支持,收回了对白石岭村拆迁的决定。

《印象合肥》

城市水墨的理念实质上就是中国画的现代水墨表现主义,其形成是和我国90年代之后的城市建设密不可分的。此次《印象合肥》创作组成员正是采用了这种全新的理念来进行创作的,他们在学术上勇于探索,以主题创作诠释了时代笔墨的精神。城市水墨画《印象合肥》创作自2010年7月份启动,2011年4月13日正式进入正稿阶段,创作团队有胡文、刘泽荣、魏兴无、陈建坤、艾君、陶小平,张国琳担当创作主持。创作组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对城市水墨的学术性做了不少前沿性实验和积极探索,既考虑了普通百姓的审美情趣,也兼重城市水墨实验的学术价值。

该作品气势恢宏,内容包括合肥市政务新区、滨湖新区、长江西路高架、老市区人文景观及大蜀山、巢湖等自然景观,画家们用笔墨语言的形式抒发了对家乡合肥的热爱。

《庐州遗韵》

合肥版画创作群体成员一直坚持主题性创作,合肥当下的大建设、大发展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近几年他们拿出了一大批讴歌家乡合肥的好作品。绝版套色木刻组画《庐州遗韵》由版画家张国琳领衔,汤小云、董青怡参与创作,作品描绘了老庐州六个著名的人文景点,表达了作者对合肥的热爱之情,同时在艺术创作上也能看到画家对“新徽派版画”的传承发展的思考以及形式风格的探索尝试。

《大建设者》

2010年9月11至15日在合肥市文联秘书长朱国强、美术创作中心主持张国琳的带领下,合肥中国画人物画家、版画家一行16人历时五天,行程两千多公里,先后赴洛阳龙门石窟、芮城永乐宫、晋城皇城相府等地考察学习、临摹写生。参加本次活动的有师晶、隋鸿君、于澎、孙跃宏、张勇、汤晓云、魏嵬、孙康、张志能、常晓平、唐任林、何泽厚等。画家们非常珍惜这次考察学习机会,大家身带干粮,日夜兼程,分秒必争收集了大量的创作资料,收获颇丰。

为了搞好“城市建设者”主题创作,先后召开了四次草图观摩研讨会,拿出了一批有新意的画稿。孙跃宏的城市建设者主题作品《漫步云端》还获得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第八届工笔画大展”银奖,这也是合肥画家迄今在该项展事中取得的最好成绩。以城市建设者为题材孙跃宏之后还进行了系列创作,并多次参加全国工笔画展,主题画创作让他尝到了甜头,也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常俊的作品《老乡》反映的是城市农民工,扎实的基本功和对人物内在性情的把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巨幅中国画人物画《大建设者》是画家张国琳执笔创作的,反映的是合肥马鞍山路高架快速通道建设者的英姿。他在作品题跋中写道:家住马鞍山路世纪阳光花园,不过十年我看着马鞍山路在田野上延伸,又看到它在平地上拔起,如今一号地铁又在地下开工,感谢城市交通建设者的辛劳,他们是城建的英雄,他们是城市的脊梁。

《湖舆胜境》

2012年春开始的由省政府参事室、省文史研究馆主办的“美好安徽”中国画长卷系列创作工程2013年6月告一段落。中国山水画66米长卷《湖舆胜境》是此次“美好安徽——三江一湖”创作工程其中的一幅,2012年9月接到任务后,合肥市委宣传部、合肥市文联立即行动起来,由合肥市文联美术创作中心实施,并成立了以安徽省美协常务副主席林存安为组长的创作组,成员有隋鸿君、刘泽荣、李国庆,创作主持为张国琳。《湖舆胜境》以环巢湖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表现内容,展示合肥欣欣向荣的大湖名城气象。创作组成员坚守中国画传统水墨精神,以严谨的程序进行创作,在集体合作的基础上又以个人优势专长分工负责,并让院校山水画专业毕业的成员隋鸿君、刘泽荣进行全程执笔创作。

10个月的努力换来丰收的喜悦,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冯远参观后对《湖舆胜境》的评价是:主题突出,笔笔有出处。社会各界的肯定和好评使创作组成员倍感欣慰,这也是合肥市文联美术创作中心十几年精心组织美术创作的又一成功范例,使我们又一次体会到合作的力量,又一次享受到合作的愉快。

《壬辰大别山》

2012年1月至9月,美术创作中心画鸟主题画“壬辰大别山”创作组的唐菂弟、冯张云、王衍平、金宝、杨镛、董光九、殷小雅、马施兰、王宏娟、王涌、陈建坤、戴春、隋鸿君、汤晓云和创作主持张国琳经过非常艰苦的长时间的合作煎熬,多次遇到挫折并失去信心的情况下,相互鼓励、相互学习、勇于探索、知难而进,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在画废了8张丈八宣纸大稿和创作百张六尺宣纸的探索习作后,最后一稿才取得了较满意的艺术效果。

2米乘11米超大幅中国花鸟画创作在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冲着大别山这个主题,简单的拼凑根本达不到创作目的,只有到了大别山才知道怎样去表现野山植被,怎样处理笔墨,这是在公园花房无法体会到的,9个月的实践使创作组的成员知道了主题画的概念和意义。大家习惯在小纸上画花鸟画,一旦在十几米长两米高的宣纸上创作花鸟画,几乎所有成员都不适应,结果只能在实践次数上达到目的,我们本着:画十幅终会有一张可以的,画的苦了累了烦了终会有一张是精品。8个月的实践后我们再看创作组的成员的习作,观众也包括作者都会体会到集体创作给予的进步和提高。

合肥主题画创作群体的活动方式在前两个创作群体组织工作的基础上有所改进,在选择主题、画种、人员上更为慎重,活动形式、时间安排更为灵活机动。2006年由于创作排名之争,张国琳曾经当着省文化厅领导的面提出: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这在以后活动中也成了美术创作中心对人才的衡量标准,坚决杜绝徒有虚名的现象再发生。为了解决合作中出现的碰撞,美术创作中心事先就考虑物色主要执笔人实施创作,比如:《印象合肥》创作请胡文、刘泽荣多动笔。《湖舆胜境》创作由隋鸿君、刘泽荣进行整体调整、润色。《壬辰大别山》创作由唐菂弟做最后执笔人。《黄山神韵图》创作由22位山水画家独立完成每一幅作品,再进行集体讨论,统一风格及构图、提款、铃印。版画创作需要集体力量,但也有所分工,定画负责。这种创作方式今后合肥美术创作中心会持续下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合肥市文联美术创作中心的现状和条件不可能成为一个全日制的美术机构,十几年来从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整套实用的组织创作方式,并以创作实践来带动参与成员全面素质的提高,用集中创作积累的经验,尤其在合作创作的实践中锻炼成员的创作能力,提升和认识新的创作方法,掌握绘画技巧的拓展和熟练运用。

 

弘扬新徽派版画是合肥市文联美术创作中心的工作重点

安徽新徽派版画在中国美术界有很高的知名度,上世纪中期以来,以赖少其、郑震、师松龄为领军人的安徽版画群体,他们继承古代徽派版画的优秀传统,着重反映时代精神,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创作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优秀作品。当时这个版画群体被中国著名版画家、版画教育家李桦先生誉为“新徽派版画”。从此“新徽派版画”成为了中国版画界一个响高的品牌。

近几年安徽的老版画家不断谢世,合肥美术创作中心明显意识到当下征集安徽新徽派版画各时期的代表画家作品的紧迫性。应该一次性、学术性地征集、收藏、研究安徽版画界获20世纪50-60年代中国优秀版画家“鲁迅版画奖”的作者及同时代优秀版画家的代表作品。让新徽派版画优秀作品得以保护,让新徽派版画优良传统继续发扬光大。在合肥市委宣传部、合肥市文联的重视和领导下,合肥美术创作中心组成了新徽派版画作品征集组委会,由市委宣传部、合肥市文联主要领导担任主任,张国琳为执行组负责人,成员有:张宜银、汤晓云、李家宏、童兆源、纪念、陈冰、孙玉石、李胜、张家骑、光胜、薛寅、李培华等。两年里近百次的到安徽各地征集老版画家的作品,其中辛苦可想而知,最后他们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工作的严谨负责的态度感动了老版画家和他们的亲属。

2013年10月征集安徽新徽派版画活动经过大家的持续努力终告一段落,共收到安徽获20世纪50-60年代中国优秀版画家“鲁迅版画奖”的所有作者及同时代优秀版画家的作品130幅。征集活动的下阶段将转入整理、研究、装裱、画册编辑、巡展等工作。弘扬新徽派版画是此次活动的宗旨,今后合肥美术创作中心还将以许多新的举措去实现自己的诺言,重点是对“新徽派版画”的创作实践和安徽区域版画风格特点的探索研究。

 

合肥市文联美术创作中心的守望人

张国琳,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张国琳是合肥市文联美术创作中心的创业者,也是“合肥美术现象”的制造者。是他于2003年起策划并组织了“合肥工笔画创作群体”,“合肥版画创作群体”和“合肥主题画创作群体”。他是一个理想化的文化使者,为了明天他可以像唐吉可德一样与风车战斗。12年来一路跋涉,风风雨雨,磕磕碰碰,无怨无悔。张国琳肯于付出,甘愿牺牲赢得圈内人的尊敬,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多画种的手艺也让业内人敬佩。

他的作品曾获由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美展金奖、银奖、铜奖、优秀奖和安徽省美协大奖。1999年获中国版协颁发的20世纪70-80年代中国优秀版画家 “鲁迅版画奖”(中国版画界终身荣誉奖)。2009年张国琳领衔主创由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入选作品《生死印—1978·安徽凤阳》。2013年张国琳创作版画作品“汉代太学 独尊儒术”入围由中国文联、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实施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2009年12月张国琳版画作品展在宁波美术馆举办,中国美术家协会党组书记、中国美协常务副主席吴长江为画展发来贺信:“张国琳是当下新徽派版画队伍中的优秀代表,从他近年的创作中可以看到他在继承“徽派版画”的传统,并在“新徽派版画”的发展创新上取得了显著成果,他融汇中西艺术精华,将中国画和版画语言互补,所以他的作品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格。张国琳也是一位热心并乐于奉献的美术组织工作者,这几年他筹划组织的美术创作活动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就是证明”。

2008年、2009年张国琳获“美术报年度人物提名奖”。2012年12月张国琳被评为“中国书画报2012年度书画人物”。

作为合肥美术创作中心的主持人、张国琳是中心唯一的合肥市文联事业单位在编人员。中心无分文编制内经费,所有秘书组成员、工作人员和经常参与创作活动的50余名合肥中青年画家全是市文联编外人员,酬劳自行解决。2002年以来,美术创作中心组织的十余次省以上重大美术活动的经费是由政府专项经费和中心自筹两部分解决的,如2006年12月2日至10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的,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合肥市人民政府主办,由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中国工笔画学会、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合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的 “2006安徽•合肥工笔重彩画作品展”在政府专项经费不足的情况下由张国琳从社会筹集40万元,并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操办完成的。

一路走来,风尘仆仆。回顾合肥美术创作中心12年的历程,张国琳对自己的初衷、执着、努力、付出以及为人处事可通天达地、扪心无愧。他几十年热心相助过许多人从不索取酬谢,但得到社会及业内众人的赞扬和口碑才是他祈求的馈赠,这也是他对母亲几十年养育的报答。

张国琳是军人出身,为了人生的理想目标从不打遭遇战,更不会为了眼前的利益缠绵恋战。在合肥美术创作中心最困难的时刻,在受到误解和委屈时,他和助手顽强坚守,从未气馁,群体没有间断活动,创作正常进行。2007年群体成员中有人调入省市画院,有人被画商签约,有人进职升级,有人另辟蹊径…。冷冷清清的工作室内,张国琳仍然在伏案创作并筹划下一步群体创作计划,因为他知道创作的成果是他最大的安慰,坚持才是成功的希望。美术创作中心又一批勤奋有为实力相当的新成员让他的日常生活充满了活力和满足。

年逾花甲的张国琳退休了,但他还不打算退出合肥美术创作中心的创作活动,在版画和中国人物画创作上和一帮画友切磋技艺相互提高。他要把主题画创作进行到底,趁着自己的创作精力和思维还处在奋发期,抓紧时间探索些有价值的新颖的艺术成果回馈社会。

 

尾语

12年来,合肥市文联美术创作中心每前行一步都得到合肥市委宣传部、合肥市文联各届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关怀。在合肥市文联的工作例会上美术创作中心的工作一直列入议事日程,美术创作中心工作也一直由文联主要领导分管负责。在文联办公场地紧张的情况下美术创作中心一直有自己的工作室,尤其是美术创作中心版画工作室的设备条件是国内一流,安徽最好的。

实践证明没有合肥市文联体制内功能的支撑美术创作中心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就失去了领引和参与合肥市美术创作活动以及全省全国的重大美术创作工程的话语权和主动权。12年的实践也证明由于美术创作中心的工作效率和丰硕的创作成果,使得合肥市文联的体制功能和社会作用铮铮有声地落到实处,组织活动主动了,社会效应扩大了,所取成绩更直接了。

合肥市文联美术创作中心有了存在的压力,脚步才不能停下来。坚持美术创作,坚持出精品,坚持推新人是合肥市文联美术创作中心的生存底线。我们永远在创作的路上。

 

2014年2月于合肥

 

 


 

安徽书画网版权所有     皖ICP备11004941号 ( 皖ICP备07500465号 )

读者服务部QQ:82313382   编辑部QQ:1078983702   QQ邮箱或ahshuhua@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