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书画网

华书画名家网

 

当前位置:安徽书画网 » » 专题专访 » » 著名书法家访谈系列之(一)

 

“知白守黑”的解读

——安徽省书协主席张学群访谈录

 

编者按:512日上午,“知白守黑”——张良勋张学群书法作品展览即将在安徽省博物馆开幕。值此机会,54日下午本网记者专访了安徽省书协主席张学群。

何泽厚:张主席您好!我是安徽书画网主编何泽厚,我们网站是安徽最大的艺术网站之一,去年已进入全国书画类网站前五强。为此著名美术史论家郭因还专门题了词建站十载 ,置身五强;奋进不已,千古名扬。今天有机会采访您,当面向您学习,对我们年轻人特别是广大网友来说都是很难得的缘分,感谢您给了我们这个机会。

张学群:安徽书画网近几年发展很快,首先向你们表示祝贺!希望咱们这个网站越办越好。

 

何泽厚:听说512日您与张良勋老师联合举办书法展,这是安徽乃至全国书法界都比较关注的一件艺术盛事。请您提前介绍一下这个展览的基本情况。

张学群:

与张良勋老师联合举办展览,是张老师提出来的。大家都知道,张良勋老师是我省前任书协主席,安徽乃至全国书法界的人士对他都是非常认可的。他的书法艺术成就非常高,古意彰显、大气磅礴、恣肆率意……。所以,张老师提议与我办联展,我是非常乐意的,这既体现了对张老师书法艺术的敬重,也体现了我们对老一辈书法家的尊重。过去在大学时我就向他请教书法,参加工作后也经常与他交流、请他点拨,在我心目中他就是我的老师。跟老师一起举办展览,也给我创造了一次学习的机会。与张老师举办联展还有一个意义,这不仅是展示我们俩个人的团结与友好,也是展示安徽书坛的团结、和谐与相融共进的良好形象。展示省书协相融共进的良好形象,对安徽书坛的全面和谐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张老师在安徽一直没有办过展览,这个展览我们都很重视,怎么办好,我们主要着眼于三个问题:

一是展示精品,这是对观众、对书坛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我们都拿出了当下最好的作品,充分反映了当前的创作状态与水平。尤其是张老师,他的作品在过去的基础上又有提升,参展作品大气、厚重、古雅,非常具有冲击力。我的作品有50多幅,因为白天工作很忙,主要靠晚上,大概半个月创作出来的。时间上虽然仓促了点,但也是我非常满意的,就我当下的创作水平来说、发挥到了淋漓尽致。当然,效果如何,还期待观众去检阅。过去我喜欢写大字、草书,这次也有3米、5米多的大幅作品,但大多是行书、小品,作品中还融入了“苏”、“米”的风格,希望让观众感觉有一些变化。

二是展览形式上也有变化,有创新。本次展览的艺术策划是著名书法家刘洪彪先生。希望通过这次策划和展览,能引领安徽书展,使安徽的办展水平有新的提高。书画展不仅是作品的展示,也是各种审美价值的综合展现。这次展览无论是氛围的营造、作品的装裱、展厅的布置、展览文图的设计,都有很多独到的创意,相信能给大家带来诸多感受和启发。

第三,在展览的主题选择上,我们经过反复思考,确定为“知白守黑”。这既反映了书法本身的特点,也反映了我们书法创作的把握和取向,更反映了我们的艺术追求和导向。为了对观众负责,设计中的每个细节我们都很用心。例如请柬设计,匠心独运地融入了主题,请柬上的“白”字是张老师所写,“黑”字是我题写的,底色为红,这三种元素微妙地体现了书法是黑白的艺术、再加上红印章。

何泽厚:你的书法境界很高,所谓“功夫在字外”,请您为年轻书法爱好者介绍点经验,如何才能提升书法作品的意境呢?

张学群:

书法作品的意境是书法艺术的灵魂。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的一句话:“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所谓“形”即点画线条及结体,“神”即书法的神采意境。欲提升书法作品的意境,首先必须弥漫着古意,通过作品能看到传承,寓古意于作品氛围之中;其次作品需体现出文化,古人说“吾书写吾文”。我对书法理论、经史子集、古文字学、书法篆刻等都下过功夫,甚至还拜师学习山水画、花鸟画,目的是提高综合素养,写传统书法、造文人意境,以境界来取胜;第三要营造好一种关系氛围,书法讲究贯气、取势,好的书法作品要有气场,取势与气场是一致的。每个字不是孤立的,相互关系丰富而协调,在不乱的情况下,关系越丰富越好,对比越强烈越好。

何泽厚:您的书法既根于传统又有一定的独创性,通过近十年的作品可以看得出您一直有着自己的学术探索,当今书坛不少人都在进行各种形式的书法创新,请您谈谈书法应该如何创新?

张学群:

书法创新是个永恒的话题,大家都在探索,中国书法一直是在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中发展的。书法创新首先需要继承,继承是基础,创新是目的,如何进行书法创新是一个反复探索的过程。当今,有的书法家把古人的东西变化一下,效果很好;有的则是把古人不同的优点进行融合。这些都属于创新范畴。个人以为,书法创新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书法本体的创新。书写汉字,要表现线条的优美,应有自己的艺术语言,有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当然这种个性化的语言应该是高雅的。二是书写内容的创新。我说的书写内容不是指狭义的文字内容,是指书法作品的整体。例如结体、间距、行气、章法及气象等。“笔墨当随时代”是清初石涛的名言,赵孟頫也有句名言:“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我们应当把握住传统文脉和时代气息的融合,在整体氛围上去创作创新。三是书法形式的创新。形式上也要有时代感,与时俱进,把现代审美与古人、个人审美相融合。例如同样是斗方,表现形式可以丰富多样,看起来效果也会不一样的。当代的造纸、印刷以及装潢设计、广告传媒等行业,在新材料的研制、色彩的运用与搭配等方面积极探索,这些都为书法的形式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当然,形式虽然能为内容增色添彩,但最终是为内容服务的。所以书法的形式构成应与书写内容相统一、相协调。

何泽厚:您的作品用笔变化丰富,韵律优美,很多字看似平常、实则藏巧于拙,请问您是如何看待书法艺术中的创作技巧?

张学群:

学习书法首先要立足于技术层面,技术是必经之路,这一关必须要过,过了技术关才能提升到艺术层面。我追求的创作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是性情的率真表达,是不离古法技巧的随心所欲!

有几个书法创作技巧是需要重视的,一是要体现韵律节奏美;二是注重对比,例如黑白、大小、粗细、奇正、疾涩、疏密、浓淡、干枯等;第三,用笔要活,中锋、侧锋、偏锋、散锋运用自如,在讲究用笔的同时还要重视用墨,在追求流畅的同时注意枯笔、涩笔的运用,同样以枯涩笔为主的作品也要注意气韵流畅。 

何泽厚:书法家只是您众多身份之一,在安徽您是妇孺皆知的人物,您身居要职,公务繁忙,却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我们很多年轻人也想学习书法,但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我们应该向您学习,请您谈谈年轻时学习书法艺术的经历,以及走上领导岗位后,如何在繁忙公务中进行书法艺术创作的呢?

张学群:

关于学习书法时间的问题,我的体会是:无论学习什么艺术,刻苦是前提;无论再忙,只要挤总会有时间。

开始学习书法时候是很枯燥的,坚持下来就能产生乐趣,有了乐趣就会形成习惯。我自幼受家庭熏陶,临帖习字,“下放”时无事也写写,所以就有了一点基础。大学期间,座右铭是“不让时间闲过”。每日坚持写字,乐在其中,渐渐地就养成了读书临帖的好习惯。大学毕业后的近三十年,无论干哪一行,本职工作都放在第一任务,书法只是业余爱好。本职工作和业余爱好的关系我一直处理得比较好,我坚持工作时间不写字、不谈字。事业不能违,工作不能误,学习书法只有寻找业余时间、焊接零碎时间,把零零碎碎的短暂时光焊接变长。我的书法创作时间基本上是靠“四挤”,即挤早、挤中、挤晚、挤双休日。来不及写的时候就思考,勤于思考是我走的特色学书之路。

何泽厚:感谢张主席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聆听您的讲述,我们受益匪浅。谢谢!

张学群:

不客气!谢谢你们对展览的关注!

张学群先生(中)与史培刚(右)、何泽厚合影


 
 

安徽书画网版权所有     皖ICP备11004941号 ( 皖ICP备07500465号 )

读者服务部QQ:82313382   编辑部QQ:1078983702   邮箱:ahshuhua@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