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泽厚:张老您好!今天有机会来专访您,对我们年轻人来说是很难得的学习请教的机会,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们安徽书画网的关心、支持与厚爱。
张主席:不客气,希望我们安徽书画网越办越强!为宣传安徽书画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何泽厚:听说5月12日您与张学群主席举办书法联展,这是安徽乃至全国书法界都比较关注的一件艺术盛事。学群主席对您的评价很高,本次展览也反映了我们安徽书坛的团结、和谐与相融共进。请您介绍一下这个展览的有关情况。
张主席:我过去没有办过展览,因为办展览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一是作品要成熟,二是要投入很大的力量、耗费很多的时间,我不办展览的原因就如此。早在三年前,安徽润安集团张总就提出为我办展览,我觉得自己的作品不够成熟,既然展览就要对读者负责,作品要能感染、打动观众的心。一直拖到去年,张总提出举办我和学群主席联展。我觉得联展个人担子轻,是个不错的策划,我说你问问学群,如果他愿意,我们就来办。这次展览就是这样促成的。书法是文化的载体,学群主席年轻,文化层次高,综合素养好,所以他的书法出手很高。
书法与绘画有所不同,绘画内容直观,比较具象,而书法是抽象的线条的艺术,所以一下子要拿出一批好作品,不同的风格,不是件容易的事。若是展出一两百幅作品看起来都差不多,观众也会失望。我们这次联展作品约80多件,我的作品只有30幅左右,有不少大幅作品,其中有一幅六条屏,宽两尺、高九尺,是大件,都是我近期创作的,策展人认为颇有震撼力。
何泽厚:您的书法传统功力深厚,对书法创新一直有着自己的学术探索,书界对您也非常认可。关于书法传统继承与创新的问题,是各个时代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不过,不同的学者所感悟、体会的也不一样。想请您谈谈应该如何学习继承优秀的书法传统,又应该如何进行书法创新呢?
张主席:
这是个老问题,不同的人感悟不同、追求也不同,任何事物都有发展规律,书法的继承与创新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所谓继承,就是把古人的技法(例如笔法、结体)接受过来,怎么才能熟练、真正的接受古法?必须学古帖,非常扎实的把古人的技法学到手、学到骨髓里。继承要严格,活到老学到老,直到现在我还坚持临帖,临帖已经成为我休息调节精神的一种方式了。
创新应该是有机的,如果是故意创新,一撇一划故意求变,写出的字必然不自然。如同舞蹈的编排,能达到人体的极限是合理的,但若超出人体机能极限,那动作肯定是古怪、僵硬、不美观。只有符合毛笔、宣纸、汉字的特点,这样写出来的字才是有机的、自然的。如果有意识为了和别人不一样,刻意追求个性,那样写出来的作品就是怪胎了。我们历史上的书法巨匠,各有面目而又大体相同。举个例子说,外国人看中国人长相觉得都差不多,但实际上我们相互之间差别大了。所以说创新是在学古帖的基础上的渐变,不能突变,渐变是自然形成的。
有人担心学古帖,写“死了”,我以为大可不必担忧。举个例子,有个上海老书家叫苏局仙,1979年参加《书法》杂志举办的全国群众书法竞赛,我获三等奖,他获一等奖,当时他已经97岁高龄。他年轻时写过“柳、颜”,后来一辈子专攻《兰亭序》,但写出来的还不是“兰亭序”,他毕竟是苏老先生,审美不同,时代不同,创作人的特点、书性不同,写出来的字不可能和“兰亭”一模一样。
何泽厚:纵观您近二十年的作品,风格一直在变化。“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通过您近几年的作品来看,风格已趋于成熟。您的作品古意彰显、大气磅礴、率意恣肆,可谓是“从心所欲不逾矩”。请您谈一谈个人书风的形成与发展情况。
张主席:
过去这几十年,我主攻“王字”,“欧、颜”也写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对魏碑下了功夫。所以我想把魏碑和行书进行有机结合,在这方面多加探索。
碑帖融合有成功的先例,例如近代的康有为、于右任,还有一位黄绮,是我们安徽安庆人,曾任中国书协副主席。目前,我个人书风已小有面目,审美上稍能经得起审视了。我下一步的追求,一是不仅要耐看、耐读,还要耐人寻味;第二,要追求自我的极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然王国的发展史,书法也是如此。所以我孜孜以求,不敢苟且,能达到什么境界,让别人去评说,我不会结壳束缚、过早形成自己风格的。英国诗人雪莱说:“只有变化才能持久”。齐白石八十多了还要变法,毕加索一生都在艺术形式上进行多方面的探索。我每每看到古人如渐江、石涛他们的东西,都深为打动,透过作品你能看到他们的学术修养,能与他们对话,你不得不感慨齐白石先生也愿作他们“走狗”的肺腑之言(齐白石曾作诗:青藤八大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愿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
何泽厚:听了您这段话,我明白无锡的书坛名流为何对你敬佩不已了(前不久张老在无锡举办展览,当地不少名流看了作品后,本来很骄傲的人也竖起了大拇指,他们赞叹:张老才算是真正研究书法的!)。
何泽厚:大家都知道,您是前任书协主席,您热心提携后学,安徽各地市几乎都有您的“粉丝”和学生。当今不少年轻人追求“书法速成”,这显然是不符合认识规律的;但有很多年轻人临帖也认真,甚至从描红开始,但总感觉效果不理想。请您谈一谈,学习书法是否存在一些捷径、诀窍,又有哪些容易陷入的误区?
张主席:
学习书法第一要有文化。有文化才有思想,当然人是万物之精灵,没文化的人也有思想,但那是低层面的思想。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退笔如山不是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这也是讲“书外功夫”的重要性。所以学书法必须要有文化,有文化、有思想才有审美境界,艺术成果往往是植根于宏深的学理之中的。第二,必须写帖。孔子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所以必须写高古的、高手的帖。
学习书法切忌陷入两个误区:一是做作刻板,每个字应根据其结体情况构思,运转自然,因势而行;第二是草率荒疏,没有真意,随便点画,写到最后自己都彷徨。古人书法追求真意弥漫,法度森严,在法度中求率意;今人法度荒芜,法度外草率挥洒。草率与真率一字之差,天壤之别啊!
总的来说,学习书法没有捷径。书法爱好者需要把临帖当成一生的课程,耐心扎实地写帖。临帖是与古人促膝谈心,其中也有乐趣,找到乐趣了才能坚持下来。临帖还有个诀窍,先坚持临一本帖,把这本帖学好、学到骨髓里,慢慢再触类旁通。
何泽厚:感谢张主席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谢谢!谢谢!
张主席:不客气,感谢你们对展览的关注!
作品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