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培刚 何泽厚
和蔼可亲的张良勋主席近影
记者:听说您1月份准备搞一次书法展,这是合肥春节前夕城市文化生活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大家也很关注,请张老师提前介绍一下展览的情况。
张老师:
这次不是常见的书法展,是书法字稿展。我这个人有个特点,写字、搞书法创作,必先写出稿子,字稿还不只写一遍,有时写两三遍,多少年来积攒很多字稿,就挂在书房里。南京有个友人张新海,他这两年一直在操办我的江苏巡回展。他看到这些字稿后非常感兴趣,多次提出搞一场书法字稿展。
其实写书法字稿,不单是我,历代书法家写字都喜欢写个稿子,包括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等名篇,都是稿子。据说王羲之后来再写兰亭,感觉都不理想,还不如即兴发挥的稿子好。
我们很多书法家,对于熟悉的题材,可能是提笔挥毫;一般生疏的内容,大都先写个稿子,有了稿子才有底气,才胸有成竹,这样写起来方能挥撒自如,然后再写两、三遍,甚至五、六遍,才能写出一件比较成熟的书法作品。
记得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次与沈鹏先生见面时,是全国第一届书展在沈阳展出后不久。沈先生见面后就说:在沈阳看到你那幅展出的作品,我很注意,内容和形式都有新意,你是怎么写成的呢?上世纪80年代前后,大家都喜欢写毛主席诗词,我写的是魏征的一段话。形式上也很简单,我当时也是为了有点新意,把纸揉的非常皱,展开后写字有一种特殊的效果。我说我为了写这幅条幅用了25张纸,才写成了那件四尺条屏。沈先生说不算多,他写了40张纸才出一幅字。我感觉这是一个问题,如果拿纸就写,不仅是态度上的草率,也会很浪费宣纸。所以我就逐渐养成了写字稿的习惯,以前很多字稿都没有保存,最近两年我写的稿子就顺手挂在书房里,张新海就是看到这些稿子产生兴趣的。
应该说,字稿是不成熟的东西,自古以来,书法家都是拿成熟、得意的作品给人看,不成熟的东西一般不示人,不给人看的。由于张新海一片热心,他反复强调:第一,字稿可能更有趣味,不经意中说不定有好字;其二,也许对年轻人会有点启示;第三,展览形式上新颖,用小稿子,装成大篇章。一个框子里放一个,或两三个一组,四个一组。后来我想展览就是请大家批评指正,让别人从原来的看整个作品,再审视自己平常不示人的字稿,可能更真实。于是就选了157件小稿子,装成50几件展出。这次展览就是这样促成的。
记者:自古有老年变法之说,这是艺术家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的体现,你老晚年书风有新的突破,可谓是老年变法,请你谈谈“守成与创新”的关系?
张老师:
历代真正的艺术家,从青年到老年,都在不断的变化。英国诗人雪莱说“只有变才能持久”,这句话很有道理。中国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齐白石,他八十变法;外国的毕加索,从青年到老年一直在变,同时期的两幅作品都不一样,他从画宗教画到后来抽象派、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新古典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等,每一幅作品都不一样。
我从年轻到现在,一直不断地在变,不变化我自己得不到满足。真正的艺术家不是写给别人看的(当然,这与艺术服务社会是不矛盾的,服务社会不是迎合大众),艺术家他首先追求的是慰籍自己的心灵,然后才是满足别人的审美!齐白石、毕加索变法都是属于为了满足自己的艺术追求。
我的书法为什么要变呢?因为写到一定程度,必须要变,写一幅也是这样,写两幅也是这样,这时候如果不变,没有新意,自己的审美得不到满足,心灵得不到满足。但变法是有压力的,很多人对我的变化有不同的看法,但我一直坚持孜孜不倦地追求新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始终是在不断的探求中,一直探求到老,直到离开这个世界。
世人对艺术家满意的作品,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大名家,例如毕加索,世人都说他作品好,但真正理解他的又有几人呢?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毕加索满足了自己的艺术追求,这就是艺术家独特的情怀。再如书法宗师张旭,李白诗云:“楚人尽道张某奇,心藏风云世莫知”。事实上,有人称呼他张颠,说明很多人并不一定理解他的内心世界和艺术追求。
我认为一个艺术家,应该活到老学到老,不能因为今天写成这样,我就固定这样,别人说这样好,我就这样写。目的是不断满足自己在艺术上的追求,追求中才能得到乐趣。
值得重视的是,要处理好创新与守成的关系。古人写字处处得法,为什么古人能做到这样呢?这必须要搞清楚。
因为我们中国特有的汉字,就是“永字八法”的八个点画组成的,又因为中国特有的毛笔,古人使尽浑身解数,发挥毛笔的表现力,用毛笔写汉字,必须那样写才有美感,必须那样写才符合毛笔的有机性;发挥了毛笔的有机性,写出那些点画,尽管各家书体写出来的点画都不一样,但大体上都是那种规律,符合东方审美情趣。
你可以创新,但不能相去太远,必须符合有机规律,本来这一撇在这里,你若反其道,撇到那边去,则失去有机性了。你如果不掌握毛笔的有机性,一点、一撇都是孤立的,那就很有问题了。例如,黄庭坚的长撇大捺,乍一看不美,但是好字;王羲之的字很美,也是好字。(编者:讲到这里,张老还以大作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爱斯梅拉达、卡西莫多、弗比斯及副主教克诺德等几位人物为例,说明外表与内在美丑的多种关系。张老虽然已过古稀之年,但思路敏捷,喜爱读书,他在阐述自己观点时常引经据典,听者莫不为其博学而赞叹。)
我建议年轻书法家不要刻意创新,在平时书写中不断提高、慢慢变化,例如同一幅字,你写来写去还是那个样子,不要满足,看看古人帖子里怎么写的,为求新意不断探求,慢慢地就变化了,就有新意了。
记者:您的书法境界很高,所谓“功夫在字外”,请您为年轻书法家谈一谈,如何才能提升书法作品的意境呢?
张老师:
提升书法意境,这不是几句话能讲清的,我简单地谈一谈自己的体会。有的人写一辈子,很平庸;你说不好吧,他很熟练,你说好吧,没有多少趣味。我认为提高书法的境界,从技术层面而言,一定要去除两点,一是呆板做作,二是荒疏草率;所以你看米芾的书论里,经常讲到“真”字,真率与草率一字之差、千壤之别!
记者:从媒体上得知,您这两年在江苏举办巡回展,而您是非常繁忙的,请问这个展览是怎么运作的?
张老师:
帮我办展的张新海是安徽人,一直在南京,曾编个刊物、介绍过不少书画名家,其中也有安徽名家。他几年以前提出帮我办江苏巡回展。过去我一直没有办过展览,不想把精力耗费在这上面。张新海了解我的顾虑,他表示不要我操心,这样我才同意了他的想法。他的计划是先在江苏各地举行巡回展,从去年以来已经展了十几个地方,江苏巡展路线的终点是南京展;巡展的同时,他还计划到外省展几个地方。
前几次展览我有时间就到场,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支持他;后来很多展览我都没有出场,为什么我这么低调呢?说实话,我有我的标杆,书画界的齐白石、黄宾虹、吴昌硕、林散之,做学问的有钱锺书、冯其庸等,和这些前辈相比,我们只能当小学生,不值一提,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所以我到哪里都不敢随便讲话,讲话都要有根据的,乱说话,说错了是贻笑大方
、贻误后人的。(史培刚,何泽厚)
左起:著名书法家
、原安徽省书协主席张良勋,省书协驻会副秘书长、省青年书协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史培刚
左起:著名书法家、原安徽省书协主席张良勋,省书协驻会副秘书长、省青年书协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史培刚,安徽书画网总编、知名美评何泽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