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老近影
何泽厚:郑老您好!我是安徽书画网主编何泽厚,我们网站是您家乡安徽最大的艺术网站之一,迄今已建站11周年了。今天有机会采访您,当面向您求教学习,也是我素来已久的愿望,感谢您给了我这个机会。
郑正:不客气,不客气,谢谢!
何泽厚:今年您已经88岁高龄,但一见到您,精神矍铄—-这个词语马上就从我脑海里跳出来了。安徽的书画爱好者一直惦记着您,我想他们看到您身体这么好肯定都非常高兴,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安徽您的众多的“粉丝”祝您老身体健康、福乐长寿!
郑正:谢谢,谢谢大家!
谈美术创作
绘画对郑老来说是快乐的事
何泽厚:您自幼跟随舅父萧龙士先生学画,深得家传。1949年春,曾随舅父去北平学艺,主要拜见齐白石、李苦禅、李可染、许麟庐诸大师,深得他们的教诲与勉励,作画意境为之大开。您与这些前辈大家接触,给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您觉得我们应该学习这些老先生的哪些方面呢?
郑老:
我感受最深的是他们都很平易近人,对搞艺术的很热情,对我这样的晚辈非常关爱。
齐白石当时年事已高,一般只有熟悉的人的看门人才放行,我们是由萧老的同学李可染带去的,李可染是齐白石弟子。齐老住在一座很幽静的四合院,我们进去时齐老正在作画,我记得是一幅很少见的题材“棉花”,当齐老把“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的题款写好并盖上印章后,李可染便向白石老人行礼,并把萧龙士、刘惠民和郑正介绍给齐白石先生,白石老人放下笔,一一握手并连连说“欢迎,欢迎,请坐!”。齐老当时已名扬四海,对我们如此热情,他这种平易近人的大家风范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寒暄之后,李可染向齐老转达了我们三位想当面请教的愿望,齐老谦虚地说:“欢迎,欢迎,请教不敢当”。萧龙士忙将自己的几幅作品展示给齐老指点,白石老人看的很认真,看了一阵后,从中挑出一幅墨荷,在上边题道:“此萧龙士先生所画,未见此画,亦未见其人。国有此人而不知,深以为耻,想先生不曾远游也。”
接着又看刘惠民的字,也题了词;说实话,我当时真有点不好意思拿出习作,此时李可染
先生仿佛看出了我的心思,他说“年轻人,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吧,齐先生最喜欢看年轻人的作品了”。我忐忑不安地拿出两幅习作,齐老先看的是一幅兰草,看了一阵便朝一边放放,又看墨竹,看了一会,齐先生渐渐露出了笑容,“好,好,画得很好!”说着,便拿起笔在墨竹旁题道:“吾亦画几六十年,未能似郑正先生之秀雅,先生年才二十,再用功,追到板桥易也。”
回到住处,我反复观看。我的画真的到了齐先生都称”秀雅“的水平了吗?我想这大概是齐先生对年轻人的鼓励,我暗暗下定了”再用功“的决心。
后来隔了一天,我又得到了李苦禅大师的指点,李苦禅先生肯定了我兰草的灵气与厚重,并在我的一幅墨兰上题词鼓励:“写兰是老年人作或有不工者,郑正老弟写之自是老练。从此努力,当不亚于板桥”。北京一行,我的绘画意境得到了很大提升,可以说是我艺术人生的一个新的起点。
郑老坚持每日看书,吴昌硕、齐白石、萧龙士等大师的画集他已翻烂了几本!
何泽厚:萧龙士先生所创“江淮大写意”画法,目前已有专家称为“江淮大写意画派”,作为画派自然需要历史的检验和更多的支撑
。您是江淮大写意的代表性画家,请您为读者谈谈江淮大写意画派的风格特点。
郑老:
萧老是江淮大写意画派的领头人,萧老的大写意画法学的是吴昌硕、齐白石,这两位先生是近百年来大写意的杰出代表,
学习前辈的同时,萧老还常与许麟庐等写意名家交流,渐渐形成当今的江淮大写意风格,更重要的是作为江淮大写意的领军人物,萧老在家乡萧县
、宿州及徐州、合肥等地培养了一批学生,目前这批学生大多已成为江淮大写意画派的中坚力量。
何泽厚:我们研究了您近二十年的作品,通过您不同时期的作品,看得出您一直对中国花鸟画有着自己的学术探索和技法尝试,您的兰、竹、荷与萧龙士大师及古人均有所不同,形成了自己的面目,请问你的兰、竹、荷风格特点是什么?可以为读者做个绘画示范与讲解吗?
作画、用印都一丝不苟
何泽厚认真聆听郑老讲解绘画意境
郑老:
萧老的兰草是苍劲、浑厚、有力,我年轻时也是学萧老的.由于我在大别山生活过一段时间,春天来了,我常在山里观察兰草,清风中的幽兰显得非常灵动,我就想把兰草这种飘逸、灵动画出来,经过反复探索和尝试,这种画风也得到了萧老等大家的认可。
萧老竹子画的不多,齐白石竹子画的也少,我一开始学郑板桥,他的竹子太写实了,我又学习吴昌硕的竹子,主要表现他的高风亮节。
荷花,我也是先学萧老的。我喜爱观察荷花,风中、雨中、艳阳下、夜色中的荷花我都曾有过上百次的观察写生。有段时间受朱自清《荷塘月色
》的感染,我决心画一幅“荷塘月色”,通过几十次月色荷塘边的感受,通过画法的不断创新和尝试,我通过远近、虚实,浓淡等手法的表现,把荷塘月色
下的淡远、幽谧和朦胧美表现出来了。画作得到了诸多方家的好评!
(绘画示范略,本网将来开通视频栏目后播放)
谈生活与亲情
何泽厚:俗话说,一个成功男人背后还有一个伟大的女性,我们在网上查阅了您的资料,没有
找到关于您的夫人及家人的情况,很想请您谈谈您的夫人、对您艺术之路的影响。
郑老:
我夫人叫王世华,她长我两岁,订婚那年我才17岁,刚考入安徽省颍上师范学校。由于是依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的亲,一开始我也想冲破家庭包办婚姻,曾多次写信给王家提出退婚,但最终还是接受家人的安排。世华眉目清秀、孝敬父母、任劳任怨,我们渐渐地互敬互爱了,家庭生活非常和睦合美。由于世华挑起家务重担,家里井井有条,我在外安心,一心扑在书画事业上。
1958年,我被人诬陷坐牢,世华多次步行到监狱里探望。(编者:刘套到县城30多华里,期间还山口、大河,一个壮汉也得走上大半天,王世华女士的脚还是缠裹过的大“小脚”,若不是凭着对丈夫深爱,几乎是不可能的。)说是探监,其实见不到面,就是买刀草纸写上名字,请人传进去,收到了就表示活着。就这样,我蹲牢五个多月、她竟然来探望过五次。没有我夫人,就没有我今天的艺术成就。
编者:郑老讲到这里,情不自禁大声地背诵起自己的一首诗《悼念》:
干枯风雨六十秋,
每每探监泪双流。
恩爱钟情深四海,
临终叮嘱多保重。
何泽厚:听了您的讲述,我非常感动。可以说您的艺术成就有夫人的一半功劳!谢谢,再次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孙子郑思白陪同郑老散步
郑老在小区的清池边打太极拳
虽然88岁高龄,太极动作够专业哦!
郑老取得了如此高的艺术成就,还保持着谦逊、质朴、平和的心态,他待人宽厚,乐于助人,曾以兰花画换兰花,救人一命;他传道授业,毫无保留,特别愿意提携年轻人;他退休后回乡创办中国第一所农民书画院,2007年还出版了刘套农民画集《桃园盛会》,目前刘套画家群有上至80多岁的老人,下至十几岁的少年,有不同文化程度的庄稼汉,也有目不识丁的残疾青年,由于刘套画家不断获得全国、全省大奖,《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通讯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先后宣传,刘套已经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典范,郑正的大名也渐渐闪亮在华夏大地。
采访结束了,我们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郑正老先生的人品、画品感染了我们,他的高风亮节,他的秀雅洒脱,他的慈祥厚重......——这些不正是我们年轻人需要学习的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