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徽书画网» » 专题特刊 » »

 

著名漫画家吕士民

 

    1938年,吕士民出生在安徽宿州一个有着祖传七代治皮肤病“绝技”的中医世家。到了吕先生父亲这一辈,更是发扬光大了中华绝技——中医术。吕先生的父亲不仅医技精湛,而且还擅长书画。在吕先生幼年的记忆中,上门的不仅有求医的,还有来求对联、字画的。5岁那年,吕先生趁父亲不在,爬上书案,学着父亲的样子,“挥毫作画”。结果,遭到母亲的一顿训斥,说他浪费了昂贵的宣纸。母亲的骂声,引来了正在厅堂为人治病的父亲。父亲一见桌上的“画”,就问吕先生:“这是你画的?”吕先生胆怯地点了点头。父亲一拍他的脑袋,说: “好!这孩子有绘画天赋,将来可能是个画家!”






    就是父亲的这一句话,让吕先生迷上了绘画。家里的大门、院子、墙上、地上,全是他的“作品”。父亲也就是他的“启蒙老师”。上学之后,吕先生是学校美术兴趣小组组长。学校的墙报、黑板报上,都有他的“作品”。上小学四年级时,吕先生参加了上海《少年时代》杂志社组织的“全国少儿绘画大赛”,获得了二等奖!作品的名字是《春游图》:一名儿童在春游时崴了脚,另外4名儿童抬着他,继续春游。4个孩子满脸大汗,天真可笑。由宋庆龄签发的获奖证书发到手后,被学校展示在大门口的橱窗中——从此,少年吕先生成了“学校之星”,“粉丝”可多了!






    自从获了全国性的大奖,吕先生的绘画练习就一发而不可收拾了。1958年,他投考艺术学校的美术系。结果,因为家庭“工商业兼地主”的成分而未通过“政审”。这样,在父亲的建议之下,他投考了卫校,正儿而八经学中医。放假在家,就跟父亲学——学校教育与家教合二为一。

    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吕先生当时在乡下当医生。那时搞“大跃进”,“放卫星”,虚报产量,饿死了不少人,还发生了活人吃死人的现象。他对亲身治疗、目击的18例“人吃人”案例作了详细调查,并写成文字,绘成漫画,寄给有关领导,目的是反映客观问题,建议打击虚报现象。结果,他被扣上“恶毒攻击社会主义制度”的罪名,并被法院判了死刑——这当然是特殊年代的特殊判决。吕先生的父亲从此不让他画画——这是世人都应该理解的,谁不爱自己儿子的生命?他只好恭敬从命:从此埋头皮肤病的治疗工作。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吕先生在为民看病过程中,有意与农民兄弟亲密接触,就诊时,从来不忘记带上自己的采访本,走到哪里,就记到哪里。十年过去,他记录了2000余条“乡村趣事”。有一次,他利用这其中的一条材料创作了一幅漫画,“悄悄地”在全国获得了个二等奖。奖状拿回家后,被他父亲发现了,老人家气愤地在奖状上写了四个大字——不务正业!

    后来,这件事被漫画前辈华君武先生知道了,华老颇有感触,将他父亲的“题字”改了一个字,成为“不误正业”——这应当是华老对吕先生的极大鼓励啊!

    有人认为漫画纯粹是从西洋传来的,其实不然。吕先生认为,漫画在中国古代就有,只不过一直没有出现“漫画”这个词。据考古发现:像汉代山东武梁祠的石刻《夏桀》画像、明朝皇帝朱见深(明宪宗)画的《一团和气图》、明朝画家李士达的《三驼图》等,都是名副其实的变形的、夸张的艺术作品——漫画。






    吕先生画漫画很独特,他选择了水墨画技法来表现漫画。水墨画法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又被称为“大写意”,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等,都是这种画法。这种“大写意”的水墨画,如今又被称作“小品”,它极受读者欢迎,各种层次的男女老少都喜欢。

    首先“大写意”需要用毛笔,这又是中国独有的作画工具。吕先生一直就是使用毛笔作画的。如今,吕先生的画之所以受读者欢迎,与他采用的这种独特的“写意”表现方法是分不开的。

    其次,就是他的漫画内容,密切地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而且文字隽永、精练。如《郑板桥植竹图》:画中的郑板桥并非在植竹,而是在画竹。画成了,竹也就活了——形象地说明了郑板桥的竹画得入神、“画活了”。如果将《植竹图》改成《画竹图》,那就索然无味了。还有一幅漫画名叫《怀念耗子的滋味》:一只猫面前,安放着一盆鱼,还有鸡蛋——面对如此“美食”,这只猫却显得毫无食欲,懒洋洋的。这不是自己通过劳动得来的成果,猫都没兴趣啊!漫画《伯乐寻百里驴》:人称伯乐都是千里马的发现人,怎么这伯乐寻起“百里驴”来了呢?千里马固然是“人才”,可驴能日行百里,也定然是认真跑路的“角儿”啊!不寻千里马,而来寻“百里驴”,是不是如今的“千里马”都有了脾气,或者说缺少了“驴”的精神呢?

    像这样的漫画作品,人人看了都能思考几番,人人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而且,越想越妙———这恐怕就叫“回味无穷”吧。

    受这种观念的支配,吕先生更是死心塌地地拜生活为“师”,深入社会的最基层,与普通民众打交道,向民众学习。他的漫画《小时候,我最怕剃头》发表后,好评如潮。画面上是一位披着外衣的老剃头匠,嘴角叼着烟斗,神态极为安详。老剃头匠手持剃刀,在为一名儿童剃头。那年代,剃头匠用的都是冷水,至多再用点肥皂,刮在儿童稚嫩的头皮上——凡是有过如此经历的人,都会刻骨铭心地记得那种“煎熬”。这就是艺术作品与读者的共鸣。能引起读者共鸣的作品,当然是好作品。而好的作品,是没有一件不是来自于生活的。

    傩戏,被戏剧研究界称为“戏剧古化石”。吕先生把中国池州的傩戏漫画搬到漫画中,引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注。这件事源自一个偶而的机会。有一次,吕先生应邀去池州观看傩戏。那锣鼓,那纯粹的肢体动作,那种粗犷、厚重、奔放,那种穿越时空的古朴、深邃,那种舞台上从来不曾见的原汁原味,让他深深陶醉与震撼。他看傩戏的角色、动作、脸谱、服装等,没有一处不是变形的、夸张的——这就是漫画!他坚信,像这样原汁原味的、在人间能流传至今不灭的艺术,在世界上是少有的。他要把傩戏用漫画的形式推介给读者,推介给世界。他认为:傩戏,从表现形式到表现的内容,确实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土味”,它的民间、民族特色十分鲜明,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五十多年来,吕士民先生将中国画的大写意笔墨,融入到漫画中来,形成“水墨漫画”,用笔用墨简练夸张,画面有漫画的内涵,又有小品的笔墨形式;作品兼具水墨性、抒写性、民间性、幽默性、讽刺性,开创了中国水墨漫画的先河。著名漫画家华君武曾评其漫画风格为“中国幽默”。

    吕士民从事漫画创作50多年来,在国内外各级报刊上发表的作品就有8000余幅,部分作品为国务院中南海、中国文化部、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先后出版有《吕士民漫画集》、《漫画座右铭》、《画里有话》、《情歌》等七部,漫画扑克三部,获省级以上奖项79次,数十幅水墨漫画赴国外展出,作品被日本、美国、韩国等画廊收藏。并受聘全国26家报刊杂志任专栏作家。在这些专栏中,最有代表性的象《拂晓报》的“农村百相”;《新安晚报》、《漫画月刊》“乡村趣事”和“保健快餐”;《安徽日报》“格言写真”;《合肥晚报》“金言漫画”;《贵阳日报》“开心一刻”;《江淮时报》、《讽刺与幽默》、《中国漫画月刊》、《安徽公安》、《新安晚报》等报刊上的“画里有画”、“吕大夫候诊室”等,受到了全国各地读者的喜爱和拥护。

    吕先生现任中国漫画艺术委员会理事、中国漫画家联谊会常务理事、《漫画艺术研究》报执行主编、安徽省漫画家协会名誉会长、安徽省农工民主党书画院副院长、新华社艺术网推荐著名漫画家。

    自21世纪以来,吕先生曾在宿州、蚌埠、池州、合肥、扬州等地举办过画展,受到各界人士的喜爱。

    吕士民先生不单漫画画的好,文章写的也很漂亮。已故著名漫画大师华君武生前曾点评道:“安徽中医师兼漫画家吕士民,能文能医,漫画非常幽默,特别是农村的体裁,很值得细细琢磨,咀嚼回味无穷。”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柯文辉先生给予他的作品以很高评价:“水墨漫画能登堂入室,进入寻常百姓家,吕士民功不可没。”
 

 

安徽书画网版权所有     皖ICP备11004941号 ( 皖ICP备07500465号 )

读者服务部QQ:82313382   编辑部QQ:1078983702   QQ邮箱或ahshuhua@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