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徽书画网 » » 专题特刊 » » 专题报道

 

他有双发现美的眼睛

                    ——访著名美学家、民盟盟员郭因

夏醒

   拜访郭老是在一个久雨初晴、春寒料峭的上午,在他家简朴明亮却又处处流露出美的气息的小客厅里,我们畅谈了两个多小时。我深深地为这位八十多岁老人家敏捷的思维和深邃的思想所折服,为他平易近人的态度和生生不息的激情所打动。听郭老述说过往,是一次对心灵的洗涤,是一次对人生的洗礼。临别时,郭老用他温暖厚实的手掌紧紧地握了握我的手,我分明感受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坚韧不拔的力量,一种执着追求的力量,一种足以穿透一切,发现真善美的力量。

赴港入盟 追求进步

    郭因,原名胡鲁焉,1926年出生于安徽绩溪的一户农家。虽然生活困苦,饱受饥寒,但徽州山水的秀美和灵性,徽州人民的朴实和忠厚,赋予了他一双能够敏锐感知真善美的眼睛。

    抗战后期,年轻的郭因在艾思奇等人的进步书籍的熏陶下,初步了解了马列主义和革命理论,暗暗萌发了追求进步、投身革命,推翻丑恶的旧社会、建设光明美好的新社会的愿望。内战全面爆发后,郭因与一些同样抱有革命理想的青年一起,积极寻找进步组织,迫切希望参加革命,但苦于当地没有他们所认为的真正的革命组织,一直未能加入革命行列。

    后来,郭因等人与由休宁人孙起孟任校长的香港持恒函授学校多次联系,表达了他们对民盟一些代表人士的仰慕和对民盟在民主革命中的表现的敬佩以及加入民盟、投身革命的愿望,询问了民盟等进步组织的联系途径。1948年上半年,他们终于收到了持恒函授学校的回信。信中说到:“欲知民盟、民进详情,可来香港。”于是郭因与进步青年胡不夷、覃贵晃决定一起赴港。在多位友人的资助下,三人辗转颠簸,经上海乘海轮前往香港。当时,覃贵晃的老师林焕平在中共与民主人士共同创办的香港南方学院任院长。郭因他们到达香港后先找到林焕平,林焕平安排他们在中国音乐学院香港办事处的图书馆里暂住。随后,他们通过新知书店给孙起孟留信。孙起孟很快来到他们的住处,通过交谈,了解了他们的情况和想法,带他们去了民盟总部。当时,民盟被迫解散,转移到香港,临时总部设在一栋房子的二楼,门牌上的英文名称是中国民主同盟,中文名称标注的是家庭工业社字样。郭因他们在民盟总部与周新民(时任民盟总部代秘书长)和李相符(时为民盟总部青年工作委员会负责人之一)亲切交谈,并坦率地提出了希望前往东北解放区,到由艾青任文学院院长的东北大学学习,投身革命洪流的愿望。周新民和李相符表示,由于国民党封锁严密,现在去东北解放区是不可能的。后来,郭因他们又去过民盟总部多次,并各写了一份自传。通过进一步的了解,周新民提出可以先介绍他们加入民盟,再寻求其他参加革命的途径。三人欣然答应,遂由周新民和李相符介绍,加入了民盟。郭因他们当时暂住的图书馆是由进步人士开办的。在香港停留的这段时间,三人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进一步提高了思想认识、坚定了政治理想。由于没有收入,三人尽量节约开支,孙起孟和周新民等人也都先后设法为他们解决生活问题。后经过研究,周新民安排懂得广东话的覃贵晃(覃是广西人)去琼崖纵队工作,让郭因和胡不夷返回上海参加学生活动,三人都表示接受。孙起孟给中华职教社的孙运仁写了一封信,信中托其为郭因和胡不夷谋份职业,并交由二人带到上海给孙运仁。周新民为郭因和胡不夷筹集了路费,又交换了彼此联系的通信地址和化名,并表示将另和民盟在上海的地下组织联系,等两人到了上海,会有民盟地下组织的人和他们联络。动身前,周新民还让郭因和胡不夷来到他家里(李相符似乎与其同住),与李相符一起交待了两人很多今后开展工作时须注意的事情,例如要防止特务跟踪,一旦发现该如何摆脱,不可在一地久住等等。细细嘱咐,谆谆叮咛,关怀之情,溢于言表。离港那天,两人从民盟总部离开,周新民亲自送到门口,依依惜别。


投身革命 积极奔走

    回到上海后,郭因和胡不夷拿着孙起孟的信到中华职教社找到孙运仁。孙运仁在谈话中提到中华职教社中现有一中统特务,让两人多加防范,不要与之接触。孙运仁安排胡不夷先去苏州一学校任教师。郭因继续留在上海,等待组织联系。他居无定所,常在其绩溪同乡开办的菜馆里轮流借宿。期间,郭因和胡不夷给周新民写了几封信,都未收到回信,由于组织交待,他们也不可以主动去寻找民盟上海地下组织。经商定,决定由郭因回皖南找游击队。后来才了解到周新民曾写信让民盟上海地下组织的储一石联络他们,但始终未找到。

    郭因回到家乡后,通过一些已参加共产党的亲友与游击队取得了联系。他写信给皖南地区游击队的负责人胡明,见到了徽州地区游击队的负责人唐辉,并向唐辉提出希望做一些策动有进步思想的国民党官兵起义和动员进步青年上山参加游击队等外围工作。1948年底,革命形势发展很快,唐辉写信给郭因,建议其上山参加游击队。郭因接到唐辉的信后,邀了进步青年李一木、毛凤翥一起上山。经唐辉处到胡明处,当时胡明正在与皖南各地游击队负责人一道开会。胡明询问郭因认为去哪里动员国民党官员起义比较好,郭因提出去泾县。后来,李一木去了黄山支队,郭因、毛凤翥与时任泾宁宣边区工委书记的王文石一起来到泾县云岭。工委专门成立了工作队,由强良迪任队长,郭因任副队长主要负责对敌宣传工作。毛凤翥则担任警卫排的文化教员。

    在此期间,郭因去泾县找到时任泾县县长的俞步琪,商谈大军过江后配合起义的问题。俞步琪表示泾旌太地区也已来人联系,等时机成熟,视情况再定如何配合。后来大军过江攻势很猛,沿江支队的李友白很快攻到泾县,俞步琪与其联系后起义。

    郭因还曾去南陵动员进步青年上山参加革命。适逢国民党驻军查夜,当时他身上藏有胡明写给沿江支队孙宗溶、陈洪的关于输送南陵知识青年的信件,一旦被发现,后果堪虞。幸而国民党驻军只是例行检查,并未搜身,没有发现信件。后来由于国民党封锁严密,此行未成。

    解放后,郭因留在宣城工作。按照宣城地委宣传部的安排,他接管了当地的报纸和印刷厂,并与地委宣传部一姓贾的同志共同主办了宣城地委的机关报《时事新闻》。此时,民盟总部已由香港迁到北平。郭因写信给周新民汇报了离港后的经历和现在的情况。周新民回信勉励郭因在党的教育下好好工作。后各地委机关报纸撤办,郭因继续负责印刷厂的工作。1952年,由于原任宣城地委宣传部长、时已调到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委工作的马祥的提议,郭因被调到省文委参与政策研究工作。后省科学研究所成立,需要人才,郭因又到科学研究所的历史研究室负责编辑出版部门的工作。


研究绿学 寻找真美

    郭因于1957年因直言被划为右派,文革期间又再次遭受冲击。二十多年中,他饱受屈辱、生活无着。但郭因以惊人的坚韧毅力,坚持从事美学研究和美学写作,用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和坚定信念穿透那些黑暗的日子,发现了美的曙光。

    在这些纷争和浩劫中,郭因看到了人自身存在的人态危机、人与人之间存在的世态危机以及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生态危机。面对这些危机,他苦苦思索如何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三个根本问题,即人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人与人之间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人类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物质环境以及人类与环境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从而最终实现使整个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并日益完善与完美这一人类社会的根本任务。通过不断的读书思考和经历体验,郭因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而系统的观点,简单的说,就是人类需要进行三种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制度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实现三个“化”,即真化、善化、美化;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三大和谐;并根据以三大和谐为基准的美的规律去优化和美化人类的主客观两大世界。基于这些基本观点,郭因于1987年正式提出了绿色文化、绿色美学的概念,并与一些赞成其思想观点的人一道成立了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研究会,共同为绿色理论的探讨及社会实践做出了大量贡献。

    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郭因的美学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和重视,他的《艺廊思絮》、《中国绘画美学史稿》、《中国古典绘画美学中的形神论》、《审美试步》、《我的绿色观》等众多美学著作先后出版发行。郭因所开创和倡导的绿色文化和绿色美学更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

    郭老曾在一次座谈会发言中说到:“人总是向往美的。我所理解的美是一切与共产主义理想相联系的东西。……我就是本着这样的理解来追求美,追求共产主义的。”我想这正是对郭老冲破种种逆境、重重阻碍,参加民盟、投身革命、研究美学,始终坚持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的最好注解吧。罗丹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郭老就有着一双这样的眼睛,使得他能看到身边的美,发现社会上的美,并去努力追求全人类的美。
   编者按:郭因  原名胡鲁焉,幼名胡家俭。1926年生,安徽绩溪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研究员。早年从事教育工作,1962年开始美学研究,研究方向:大美学、绿色美学、绘画美学。曾任安徽省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政策研究员,安徽省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编辑出版组副组长,安徽文史馆驻馆馆员,安徽省政协文史办公室副主任,安徽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安徽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安徽省政协常委、文史委员会副主任,民盟安徽省委委员,文化委员会主任,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美学会常务副会长,安徽省社联委员,安徽省文联名誉委员,安徽省艺术专业高级职务评委会委员,安徽省出版专业高级职务评委会委员,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安徽省太白楼诗词学会顾问等职。现任安徽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安徽省绿色文化绿色美学学会名誉会长,安徽省管子研究会会长,安徽省美术家学会、安徽省徽学会顾问,安徽省文史馆荣誉馆员。其经历被收入海内外数十种名人录。曾在海内外出版学术专著多部(含合著),主要有:《艺廊思絮》、《审美试步》、《中国绘画美学史稿》、《中国古典绘画美学中的形神论》、《中国古典绘画美学》、《先秦至宋绘画美学》、《元明绘画美学》、《中国近代绘画美学》、《艺术美的创造与欣赏》、《我的绿色观》、《中国美术》、《新安画派》、《绿色文学与绿色美学通论》。参与主编的有《中国画论》、《学术百家》、《安徽文化史》。发表学术论文 及其他各类文章200多万字。作品曾多次荣获国家级及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安徽书画网版权所有     皖ICP备11004941号 ( 皖ICP备07500465号 )

读者服务部QQ:82313382   编辑部QQ:1078983702   QQ邮箱或ahshuhua@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