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徽书画网 » » 文艺评论 » » 美术评论

 

线舞生命律动 笔运骨力天成

——读陈建国先生书法作品之感

杨四平

陈建国先生当代中国著名的书法家了。他的作品在当代皖系书法家中可谓独树一帜。这不仅表现在,他的作品风格与别的书法家的作品风格,距离拉得较远;更由于他对书法传统,对书法创作,乃至对整个书法艺术的理解和妙悟尤具特色。

纵观其作品,几乎没有“过渡色”,都是一步到位。那种从临摹到创作再到临摹到再创作的逐步蜕变的过程很难看出他释出哪家哪派的痕迹。这种纯粹性,既是他性情之使然,更是他传情之使然。古人云“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机巧必须神悟,不可以目取也。”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陈建国先生对书法艺术创作的理解,对取法传统的理解,对风格面貌的理解是否也有其“神遇”的一面呢?但这并不等于说,建国先生对传统关注不多,或者说离传统和法度太远。了解建国先生的人都知道,自孩提时代起,他就伏案练书。几十年来,在繁重的公务之余,他临帖不辍,悉心领悟,从二王、颜真卿、黄庭坚、米芾、祝允明等大家名帖中吸取养分。可以说传统是他书法作品的“根”,是他的书法风格之“源”。石涛说:“凡事有经必有权,有法必有化。一知其经,即变其权;一知其法,即功于化。”这里面,“经”指的是规矩、法度,而“权”则指变通。对于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来说,求得规矩和法度固然重要,但仅仅停留于此,则书奴而已!所以,石涛又说:“我之为我,自有我在”。艺术家本人连同他的作品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要了解陈建国先生的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我们大抵可循着以下几个思路去寻觅、辨析。因为只有把艺术家本人与他的作品相互联结成一体,才能全面把握他,才能窥得其创作的真正意义。

一、书为心画,书即其人。建国先生为人谦和,待人接物君子风范,但他对不公道的事情却是嫉恶如仇。据我所知,在他担任省文物局局长期间,有一个地方政府为了房地产开发,把一个具有数百年历史的“文保”单位给拆了;他得知后痛心疾首,公然怒斥,直至这件事得到较圆满解决。古人云“书为心画”,建国先生的书法,铮铮铁骨,犹如其人。他的书法最大的特点是一气呵成,神定气足,有一股磊落剑胆之心,曲直分明之情,俊逸洒脱之境,风樯陈马之快。结字以方为主,线条上没有丝毫犹豫不定、柔弱摇摆之感。从他的作品能够感受到那种自如心态下对艺术创作的投入与宣泄、愉悦与快意。这可能与建国先生长期从事行政领导工作练就的思路清晰、斩截果敢的能者之风有关。

二、古为今用,汲古弥新。仔细品味建国先生的书法,会发现它们很好地做到了传统和创新结合,碑和帖结合,楷与行、行与草的结合。从用笔上看,藏露结合,浓淡枯湿,方圆结合,节奏有序,灵活多变。如作品《望天门山》就是很好的例子,“门”“中”“楚”“水”“岸”“青”“帆”等字起笔都是用的藏锋,而“碧”“直”“此”“片”起笔用露锋,搭配有序和谐。一幅好的行草书处处藏锋则显得板结呆滞,处处露锋又显得轻薄且伤筋露骨、气散神涣。在结体上,作品有长有扁、有粗有细、有紧有松、有正有侧、有稳有奇,如开篇“天”奇,“门”宽,“中”长,“楚”上紧下松,“开”左密右疏,“两”险“岸”稳,每个字都处理的恰到好处。从章法上来说,行距取直式,但字距变化多端,倚侧相生,避实就虚,揖让开合有度,节奏感非常强。如“门”“碧”“帆”“回”“边”都在互相穿插补位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可谓浑然天成。从笔法来讲,这幅作品中唐楷书、行书、草书、魏碑笔法辉映。如“中”字有唐楷的笔法 ,而“断”“楚”“江”中就有魏碑的笔法,“东”“来”“岸”等字则是来自行书的脱胎。从汲古的角度来分析,到处是传统的影子,又处处不见传统。单从这幅作品来看,又能见到米芾、祝允明的影子。但这一种局部的传统又融入了陈建国先生的强烈的个人书风,化为“陈氏书法”了。

三、神韵至上,骨力天成。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序》中提到六法之首即是“气韵生动”。关于气韵,谢赫是把气和韵作为一个内容的两个方面来看。汉魏以来,在书法绘画中,最重视评论“气韵”“尚韵”。就是说,把一个人的思想性格、才能品质的总和,表现在外部,则形成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北宋韩拙曰:“凡用笔先求气韵,次采体要,然后精思”。仔细品味陈建国先生的书法作品,他的作品中那些率真、浑厚、细腻、奔放、迤逦、遒劲、润泽、刚劲、饱含韵致才情的艺术“语言”,充分彰显了作者广博的学识和取法乎上的思想境界。由于他在文化事业上的操劳奔波,他能博览名山大川,结识众多朋友,这大大开阔了他的艺术视野和胸襟。和古人神交意会,和现代大家直面对话,使他的书法充满了大开大合的张力。多年的临池不辍,洒脱的秉性,渊博的学识和吐故纳新的创变,这些积极的美好的因子的相加,使他游走于沈朋学、张海、曹宝麟、张旭光、胡传海等大家之间,汲取养分,使得陈氏书法自成一家,形成了如今的面目。

唐代书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有一句论书名言:“情动形言取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艺术创作的成功需要讲究天人之分、古今之变,要将才情和智慧、功夫和灵性融为一体,使体验性与表现性通于一身。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能达到抒意达情、乐目畅怀、引人入胜之境界。

陈建国先生的书法作品给人最大的印象是,作者将审美体验与审美表现有机结合在一起,能在万变不离其宗的基础上将情感、技巧、功力与个性倾注于纸面,物化为作品的线条、结构与章法。他的作品之所以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和艺术感染力,主要是因为他的创作不是机械、刻板的书写,而是心灵的自然流露和生命的律动。宗白华先生曾指出:“中国的绘画、戏剧和另一特殊的艺术——书法具有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里面都贯穿着舞蹈的精神”。他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文中又指出:“尤其是‘舞’这最高度的韵律、节奏、秩序、理性,同时是最高度的生命、旋动、力、热情,它不仅是一切艺术表现的究竟状态,且是宇宙创化的核心,沉冥入神”。“元妙于意表,合神变乎天机”。在我看来,陈建国先生书法艺术成功的秘诀在于:用舞的精神来召唤生命的律动。

壬辰深秋于江城芜湖

 

作者简介

杨四平  安徽宿松人,安徽师范大学教授、荣誉文学博士,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世界诗人大会永久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曾被评为“中国十大新锐诗歌批评家”。

作者论著

  1.《文玉诗世界》(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年版,独著)

  2.《交点上的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独著)

  3.《世纪回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年版,独著)

  4.《罗绍书的审丑世界》(沈阳出版社,1998年第1版,独著)

  5.《罗绍书的审丑世界》(沈阳出版社1999年第2版,独著)

  6.《中国新诗学》(作家出版社,1999年版,独著)

  7.《刘征传论》(文心出版社,2000年版,独著)

  8.《中国新即物主义代表诗人李魁贤》(中国文献资料出版社,2001年版,独著)

  9.《九论诗人文晓村》,([台湾]诗艺文出版社,2004年版,独著)

  10.20世纪中国新诗主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2月,独著)

11.《中国诗学研究》[4](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1月,主编)

12.《大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已付梓,主编)

 


 

安徽书画网版权所有     皖ICP备11004941号 ( 皖ICP备07500465号 )

读者服务部QQ:82313382   编辑部QQ:1078983702   QQ邮箱或ahshuhua@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