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于寂寞写春秋
--钱雨亭先生的艺术人生
金卓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书画艺术作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亲睐,其诱惑力使不少书画家难以自拔。他们把主要精力花在所谓的市场运作和各种炒作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个比一个在方法上精明,一个比一个在手段上高明,而钱雨亭先生作为一个极富创作实力和鲜明个性的老山水画家,在这种异常繁闹的环境中却依然保持着一种平和的心态,我行我素,自立自信,
矻矻以求,默默耕耘,实属难得。他不刻意去卖弄,不事张扬,有不善巴结权贵,云游四方,而是默默的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单他这种为人处世的心态和艺术求索精神,就足以令许多跟风附势的所谓艺术家汗颜了。
在钱雨亭先生十分简陋的画室里,顺手翻阅的几份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留下来的资料,那清晰的记载着青年时代钱先生的艺术片段:“钱雨亭的山水《逍遥津》,风格清新可喜,一派大家气度。”(1958年《合肥晚报》“《黄山纪游》采用了手卷形式,运用了国画传统的表现手法,描绘了黄山风景,不论在笔墨的应用,画面的虚实关系,空白处理,经营位置上均给人一种清新,透逸的感觉。”1959《安徽日报》)“钱雨亭的山水画,意境好,功夫深。童雪鸿同志说,‘钱雨亭的画很见功底,恐怕有好多年功夫了。其老道雅拙气派很那难相信是一个青年人所为。’”1963年《合肥晚报》......1959年国庆十周年,叶家和等知名画家花数月时间创作的《晨曲》2001年创作的一幅总长80米的《黄山四季图》在安徽卫视播出,光阴荏苒,沧海桑田,一恍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的钱雨亭以逾古稀,两鬓如霜。而他的山水画艺术却依然是青春永驻,活力无限,一派勃勃生机。
钱雨亭,江苏泰兴钱家庄人,1956年由上海迁居合肥。五十年代拜师于安徽省艺术学院教授,著名山水画家张君遗,老师夸他后生可畏,坚持下去,必成大材。张君遗其父张鹏翎(字翰飞,别名新安居士)也是著名的山水画家,常于陈师曾、张大、黄宾虹、汪采白、王梦白一道吟诗作画,在近现代新安画派父子画家中,除汪采白和汪勗予外,就数张鹏翎和张君遗父子了。所以从师承上说,钱先生是深得新安画派真传。
作为一种视觉艺术,任何绘画都表现为一种形态,没有形态,就没有绘画.因此,形态在国画中的重要位置是勿庸置疑的。中国山水画在形态上包括两大部分,一曰图式,二曰笔墨,古人往往将其称为丘壑与笔墨。一般说来,笔墨写心,丘壑造境,只有二者相得益彰,平衡互补,方能营造出形神兼备的结构和气象来。钱雨亭先生在其山水画形态的营造上,一方面在古代的程式上深究细研,视古代传统为圭泉,几十年如一日,不停地学习,不停地借鉴,不停地取舍,不停地吸纳;另一方面在突破传统程式中积极探索,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敢于突破,敢于创新,敢于塑造新我。首先来简单梳理一下钱雨亭先生的摹古情结,看他是如何对传统程式-进行借鉴的。钱雨亭1935年生,祖辈务农,家境贫寒,而-到了他这一辈,却出了一个“文化人”,也就是他的长兄钱选青,钱选青是私塾先生,喜欢书法,钱雨亭十岁起在长兄教馆里启蒙学字,有一天他看到长兄书桌上有一本《马胎画宝》、一下产生了画画的兴趣,从此便开始了模仿临习,看不懂的地方就请教长兄。1950年到上海求学,携《马骀画马》为至宝,不停地临摹,刻苦有加,因此当时他的美术在全校名列前茅。1954年一中学毕业后,校方推荐他报考华东美院,但因家庭经济困难,中途辍学,此时安徽第一纺织印染厂技干班来沪招工,他被分配到上海技干班学习。在技干班时间虽短,但仍把画画作日课,临摹不辍。1956年元月,因工作需要提前调回合肥参加纺织印染厂的筹建工作,并有幸与张君逸先生的长子张伯平分在一起。张伯平知道钱雨亭喜爱画山水画,便把他介绍给了父亲。巧遇名师,激动心情难以自抑.这是钱先生第一次接受名师的指点,从此如鱼得水,学习山水画的劲头更大了,这也成为他学习山水画的重要转折点。张君逸经常地向他灌输,学习山水画,仿古学古是正途,在传统上必须花最大的功夫、下最大的努力才打进去,然后在古人精神世界里遨游,得古人之精髓后方可出门。否则只能是舍近求远,难入正途。正是在老师的告诫和指点下,他首先从临摹清“四王”开始,后逐步临摹唐、宋、元、明、清以_及近代诸家,几十年如一日,从未敢间断,从没有停步。钱雨亭先生长时间对传统的学习、研究和大量的摹写,以及面对自然山水写生时的创作,力图从中国绘画的文化立场考一虑一,_执着于一笔墨的内美,把内心的感受通过丰富、深刻的笔墨语言,来表现山川的灵动和主体生命的内在律动。看钱雨亭先生的山水画作品,有一个明显的感觉,那就是他的作品中蕴含了古代山水的雄浑和朴厚,他追求的是整而不乱、平而不薄的艺术效果。他笔下的树不多姿、山不险峻、云不舞漫,但在纵横随意的笔墨中体现出关系及结构的紧凑严密。他用笔中侧兼顾,线条圆厚沉凝,用墨多枯润结合,画面丰富雄浑;构图上,他很重视隐现开合,虚实聚散的经营,不是“布置万象于尺幅之中”,而是将万象减之又减面为一象。正因为如此,一种单纯、整体的风神充溢画面。正因为如此,钱雨亭先生体味和追寻山水画的真正主旨,不是作为人物的活动空间或背景环境被描绘,而是自我人格和灵魂的真实写照;不再表现自然界的“雨雪风睛四时”,而着眼于变化中的共性,倾心于笔墨语言彼此对立而统一。这或许看上去是一件并不十分复杂的事情,但要达到这种境界,是一定要下大功夫,花大气力,经过长时间探索才能实现的。其次来一窥探一下钱雨亭先生的创新精神,看他是如何形成自己个人风格的。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性情展示的平台,对于创作者而言,性情的介入正如烹饪不可缺少的调料,美妙的滋味概生于此。我们通常所说的“味道”,其实是说画中的一种意趣和情调,广而言之,是一种个性和风格。没有性情的画面,即使技法再好,也仍然会感觉缺少文化的滋养和支撑,变得寡味和无聊。虽然这种性情和意趣的彰显,需要欣赏者个人情感的投入,但毫无疑问,要想达到审美的目的,首先创作者在作品中必须显现出性情来。钱雨亭先生在继承传统山水西技法和精神的同时,也在不断探求着属于自己的“意象”和“趣象”相结合的艺术之路。他那端庄朴实的全景式构图、精纯朴质的骨线、疏朗畅达的气韵、浑厚华滋的笔墨“气象”,抒写着既有传统文化精神又不失现代视觉审美情趣的艺术语言形式,苍润厚重的画风给人们带来了“内美静中参”的艺术享受.在艺术市场化日益发展的今天,钱雨亭先生在艺质探索和精神整合中发现了能够满足多数读者和收藏家习惯的视角,坚持从鲜活的生活和丰富多彩的自然中寻找激情和灵感,并通过点、线、面,·笔墨、造型、情境去表现特定时空最能打动人的诗化意境。此正验证了李可染先生所作的重要论断:“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艺术是对自由精神的一种追求,而中国文化精神一直也是写意的。中国画的笔墨是心理化、情绪化的语言,画家的情感的变化起伏与其笔墨状态的变化是配合密切的双簧戏,画家所用技巧与技法也都是围绕境界气氛烘托而展开的。众所周知,传统的山水画以老庄哲学和魏晋玄学为精神源头,是中国知识分子逃避现实烦恼,寄存隐逸情怀的出世符号。这种消极无为的出世倾向和人生态度,在旧时代.虽有一定抵制邪恶、洁身自好的积极意义,但在今天的时空背景下,却逐渐丧失了原有的价值定位。钱雨亭先生作为一个平民但富有人格精神和宽广胸襟的业余画家,其山水画在精神上自然是入世的,或者说是积极的。它一扫几千年来传统山水画的荒寒冷寂和萧条淡泊,而彰显出一种沉逸而博大、热烈而畅朴气息,才能打开传统之门,才可能表达存在于绘画中的文化精神.也正因为如此,钱雨亭先生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始终把握意趣性情、精神文化、修养品格这些心理、精神元素。他从写生到创作都以情怀意绪的渲泻为导向,乘兴御趣,将真情泼洒,将真意表达。有人看他作画下笔无拘无束、放任自由、粗头乱服、笔墨悠肆,不明其因其理,实则是他情绪的铺陈、意气的表达。正如清人张庚所言:“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有发于意者,有发于无意者。发于无意者为上,发于意者次之,发于笔者又次之,发于墨者下矣。”钱雨亭先生在笔墨结构中融入了个人的性情意趣、文化精神和生命体验,其性情精神便借助.于丘壑、树丛、云烟完整地传递出来,我们似乎看到了画家怀抱于自然的洒脱情怀,山水一次次地让他触摸到了生命深处的感动和律动。
钱雨亭先生的山水画艺术气象新、品位高、意境远,他走的是一条漫长而又颇费气力的,“正途大道”,他所追求的是一种“中正、朴厚、苍润、华滋”的文质气象。然而,在社会上知道钱先生的人并不多,所谓“著名”、“大家”的贵冠妹与他无缘。其实,钱先生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安徽就有相当的影响。1959年国庆十周年,合肥市美协组织省内知名画家深入山区体验生活,他是首批画家之一。同年到新安江水电站写生,回来后与叶家和等知名画家花数月时间创作的《展曲》,参加了全省美展并获好评。他也曾在五十年代与当今我省几位领衔画家一起组织艺术团体,活跃于当时的艺术界.他的沉潜和无闻与他的一次际遇和性格内质是有很大关系的.前面已论及到,钱雨亭先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师从于安徽艺术学院教授、著名山水画家张君逸,而正当他学习山水画专心致志、如痴如醉之时,十年“文化浩劫”开始了,文革中期老师被勒令返回原籍,不久被迫害致死。钱先生与老师情同父子,当听到老师含冤而死的消息时,他悲痛万分,心如刀纹,为表达对老师的同情和对时局的愤葱,此后便搁笔十年,:转道于木雕和根雕艺术。同时他也感到,艺术贵在本真,从事艺术不能为了名和利,而要通过艺术这一形式去体现、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理想追求。他还发现,自己的性格以及自己所处的环境,都需要耐得寂寞、寂寞才能换得真正的艺术一。于是他便沉寂下来,潜心艺术,并在基层工厂一呆就是几十年,直至退休。笔者曾把画家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艺术高超,影响也大的著名画家;第二类是艺术高迈,影响不大的务实画家;第三类是艺术浅薄,影响很大的廉价画家。而钱雨亭先生当属第二类。近些年来,随着他艺术品位的不断升华和岁月年轮的叠加,他的山水画艺术越来越受到艺术界和社会方方面面的认可和推崇。
进入新世纪以来,钱雨亭先生在艺术上又有了新的长足的进步,在他的山水画里表现的更为大气和豪迈,更为自信和从容,使他的艺术境界出现了更为随心所欲同时又收控自如的大家气度。如他在2001年创作的一幅总长80米的《黄山四季图》,把黄山16大峰、36小峰,奇松、怪石、云海、飞瀑等“四绝”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大气磅礴,意兴盎然,整幅作品丘壑起伏、云横秀岭、树木森郁、气韵浑然、墨彩华滋,四季色彩过渡协调自然,表现出了作者的匠心深邃,经验老到,确乎是精品力作。如此巨幅,能做到局部与整体的完美均衡,“远观取其势,近取得其质”,不窘迫、不枯燥,诚属我国山水画创作中难得的精品佳构,难怪在安徽卫视一播出,就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和好评。又比如他创作的《黄山揽胜》,用散点透视重叠法把黄山大门、宾馆、人字瀑诸景点巧妙地布局,山峰穿插得体、协调统一、疏密有致、笔墨精到、气势不凡;《天上玉屏》用俯视法把玉屏楼诸峰巧妙地镶嵌于云海之中,把天上玉屏的内涵和风姿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会当凌绝顶,一揽众山小”之感。还比如《新安江叠翠》、《新安江畔》、《江上烟云》等作品则据其地域、时代、人文及山体特征,进行详细刻画,信手拈来、随意点染、吞吐氤氲、情凝笔墨,堪称神来之笔;《峡江烟云》、《轻舟已过万重山》等作品更是大匠运斤、构图严整、远呼近应、游刃有余,江上游船及小舟在急流中穿行,两岸青山在烟霉中显姿,别有一番画意.记得2000年初秋,我与钱雨亭先生等十余人应邀参加梅山水库举办的书画笔会,梅山
水库的同志提出创作一幅丈二的水库风景图。这么大的巨制,又是现场命题创作,在场的几位国画家都感到力不从心,难以完成这一临时交办的“艰巨”任务。而钱先生主动请战,独自承包了这一“浩大工程”。只见他全神贯注、一丝不苟,画笔飞舞、随处生烟,仅用了一天半功夫,一张丈二的《水库春秋图》便创作完成。悬之大厅,气势夺人,在场的人无不连连叫绝。那宏伟的大闸、坚厚的山峦、浩渺的湖水、深红的秋叶,生动地记载着水库的风风雨雨。当时我突然联想到,这不正是钱雨亭先生人生春秋的真实写照吗?“人非其人,画难为画”(竺重光《画鉴》)。钱雨亭先生的为人如同他的画风一样平淡率真,朴实无华。他甘于清贫,不慕名利,长期在基层生活,形成了他那憨厚、淡泊的性格;他为人耿介,笑对人生,在艺术上永不停步、永不懈怠,具有乐观主义人生态度;他谦恭好学,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在创作之余,倾心于艺术教育事业,并要求他的学生学艺先做人,人品正画风才能正。在他的精心教育和传授下,他的不少学生已成为书界画坛的中坚力量。
钱雨亭,一个勤奋朴实不停耕耘的人,一个在艺术上执着笃实不断出新的人,几十年绘画生涯,演绎了一条山水画艺术的“正途大道”。我衷心祝愿他宝刀不老、艺术之树长青,继续诠释艺途上的“正大”之风,继续谱写自己踏实而完美的人生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