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水源头来
--读李力(弘曲)先生书法与绘画作品偶感
作者:陈王勇
对于李力(弘曲),长江源的摩崖石刻是精神的馈赠,是际天而来的激情与涌泉般的灵感启发;是生命与渊源、哲学与诗、书与画的启蒙。海纳百川,感悟心灵;弘曲书法如沧浪之水,来自三江源头;又如楚风浩荡,秦砖汉瓦,散透着远古的气息。弘曲的书法是和儒、道、禅精髓相契合;是反璞归真从内心深处流露来的,所以说他的书法赋有超凡脱俗的个性,凝重着高古不乏的勃勃生机。如果说华夏的文字起源来自"仰韶文化时期",长江两岸的石刻和半坡仰韶遗址出土的陶器,都发现了大量的文字符号,其这写文字和符号无不是弘曲心中的图腾和摹拜。
50余年来的厚积薄发,弘曲先生晨钟暮鼓的临碑贴而不辍,其在吸收前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书法与国画风格。其书法结构严谨、飘逸、酒脱、笔力雄健稳重又富有流畅之动感。他的书法,正、草、篆、隶皆工,在主攻魏碑和汉隶的同时,也乐于尝试各种不同流派的书法。他注重传承,字里行间,既有古人的气息,但又不拘泥古法。在作品中充分融入个人的潜质,做到雄强与儒雅并举,既强调艺术本质,又兼顾美学,不跟风、不媚俗,深受诸多业界书家和收藏者的喜爱。他认为:学书重在悟,主张以传统为本,从古代艺术遗产中,吸取营养,形成个人典雅、灵动、形神兼备的艺术风格。
饮水则思源,观摩崖而思古。品弘曲先生的书法与国画,他总散透漏着一股浑穆质朴,高古之气。在黑与白、点和线、墨与水的千变万化中完成他的精神创造和情感宣泄,在书法与绘画创作观点他独辟蹊径、见解独到。他不仅仅在书法方面颇有建树,也在国画创作上有着精湛的艺术造诣。他国画中的线条,往往能秀外慧中,自然含润,又富有弹性;他画中的点,往往能力透纸背,一笔万钧;观他创作,他用笔有时慢条斯理,静若处子;有时如疾风暴雨,动如脱兔。观全篇幅,无不神采飞扬,潇洒飘逸,把真、草、篆、隶杂糅于笔下,把厚积融放纸上。弘曲的书法如蜿蜒曲折小溪,不管我们怎么走,潺潺流水总是时隐时现地伴随着我们,它汩汩淙淙,显示着自然与生命的搏动。伴随着溪水叮咚的天赖之音,墨池散出的清香,我们仿佛看见了长江源头的水。一股股泉水从石逢中奔涌而出,水色清亮,咕咕作响;时见千仞绝壁,古木垂蔓,似凤舞龙腾,像砖雕石刻;时又宛如飞流直下,似白练当空,银河倒挂。寻幽探胜,品字迷留;弘曲的书法如同有渊源的文化河流,令人感慨万千。弘曲的绘画如同以世间少有的幽蓝和翠绿,横贯美丽神奇,他用青蓝淡紫述说着历史的更迭,每一笔线条都流淌着往事的尘烟,每一张作品都耕耘着时代的风流,真可谓"栈道千里,通于蜀汉"。
弘曲在绘画上,他以扎实的笔墨功力,开阔的艺术视野,灵动面醇厚画风,给人一种潇洒、奔放、博大的阳刚之气,展示在宏伟的天地之间。其一他是对传统的山水花鸟的画继承,但又不死板,之二结合多家之长来激发各种绘画感受触入时代,当随自然创造自我。在书法上他早期师从当代名家张翰、张良勋等书坛名家,学画上则先后深受黄永玉、刘惠民、萧龙士等老一辈画家们画风的影响,他吸收了诸多画家们的浑厚用笔墨。他用墨浓淡干湿兼得,用笔点线错落有序,其风格潇洒刚毅,形神兼备,力达取百家之长成为一体。从弘曲的书法与书画中他呈现出的是端庄与浑厚,古倔与沉雄之气象,
苍劲恢宏之拙韵。大处见磅礴,小处含灵动;因其用笔稳健洒脱,即有吞云吐雾之势,也有高古圆润之味。在无情岁月的催磨下,在浪击风励的阅历中,如今弘曲先生在书画艺术创作道路上,已形成了独有的书画创作风格,可谓独开蹊径,自成一家。
在灯红酒绿的浮燥社会,在鱼目混珠的书画行业,弘曲始终不为外界的浮燥所动,坚持走自己清心养性、淡泊名利的艺术道路。字与画如其人,精力旺盛的弘曲体格健壮,一看就是位典型的北方大汉,性格耿直拙倔,待人诚恳,处事则随遇而安。笔者的一位恩师曾说过,从古至今能成"一代大家"的中国画家,其人首先必是一位"准书法家",一个中国"画"家如没有书家的笔墨功力,其中国画作品是呈现不出笔蕴墨意的,也谈不上称家封师,更谈不上文化传承和才艺出众。在绘画创作上,弘曲先生则常把书法贯融绘画,以笔力通沐画意墨韵,把书法功力也自然溶解流入他的画作之中。他钟情书法与绘画艺术,也有决心在熔古铸今,誉往知来的现有基础上,努力用自己的艺术作品点燃新的生命,无疑这一愿望是可贵的。
水自天际来,风从远古入。弘曲把它挥洒成云雾,再化成朦胧的细雨,象彩虹轻轻地挂在天空,渲染成斑斓的大地。"清风明月本无价,榭宇楼台总有情",李力向往江源,慕拜碑文崖刻,崇尚道法自然,也瞻仰秦砖汉瓦、唐宋古瓷和陶文符号。追古风、聚时雨,所以李力的书画艺术宛如浩荡长江,奔流不息;他穿越了历史的风尘,穿越了秦汉明月时的雄关漫漫,穿越了岁月的沧桑,穿越了墨守同归的书画约束,翻腾江水何处来,他从高原雪域源头来,从楚路汉道来。
零玖年春月陈王勇随笔于合肥浩然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