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徽书画网 » » 文艺评论 » » 美术评论

 

人心•天心•道心


                 --中国水墨画家方贤道艺术状态解读

汤书昆

  

    古诗写道:“山静随太古,日长似流年”,很经典地表达了古代中国文人对天地永恒的唱叹与安详人生的追求。像这样的意境,数千年来一直是东方艺术哲学的底蕴所在:
    思想家老子说:大音稀声,大像无形,天像天音妙不可言。
    思想家庄子说:“天籁”是最美的音乐,人类刻意的雕琢表现则破坏了混沌天成的至境。
    画家荆浩说:“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鼓吹淡去色相而图写天地的真意。
    画家戴醇士说:“松影阑干,瀑声淙潺。何以怡颜,白云空山。”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人的目的意识淡出后,山川于自在中获得精妙的表达。
    空灵静谧的精神深刻地影响到中国古代绘画的选择,水墨山水代表了最能表现艺术心声的绘画样式,素淡冷逸成为艺术评鉴的最核心语素。从文人画传说中的鼻祖王维开始,董源、巨然、李成、范宽、郭熙、马远、米芾、牧溪、倪云林、黄公望、文征明、董其昌、渐江、梅清、石涛、八大、四王……这中国水墨山水的历代大师似乎都非常自觉地走向了“人心融人天心”的审美范畴,并且相当一致地在绘画构成上采用了“千山万水几点人”的画面。
    但是,中国画今天的精神却很有些变化,随着工业社会与技术文明的蔓延,东方式农业社会那种安宁冷逸的生存形态渐趋消失,人通过技术系统改变生存环境的结果遍布华夏的山川大地,人的目的意识、控制行为成功地创造了一个人造生存形态¬——现代文明社会。
    “人心融人天心”的东方审美范式从底层开始动摇,“人心驾驭天心”的新审美欲望蓬勃兴起,中国画界一片创新表现的呼喊,很多很多的中国画家与评论家都在寻求新的艺术精神、新的表现方式,很多人认为:中国经典水墨画的境界、品格、水墨技法都堪称学习的宝库,然而毕竟与当代气象有了距离,我们不能再画那“旧”和“老”的中国画了。
    大约在7年前的一个春天,与中国画家方贤道先生在前往瓷都景德镇的旅程中相识:一个清瘦细高的中年人,一脸的笑容,乐意倾听别人的高谈阔论,说起话来谦逊和气,很诚恳儒雅,同时尚画家的神情气质与修饰做派几乎风马牛不相及,活脱脱一个朴素平民的形象。
    此前曾听数位画画的朋友提起,说贤道的笔墨工夫相当好,待看了作品后果然是笔意墨韵能够动人心,江淮大平原上那庄稼地、土坯房、老汉、毛驴、小孙子、野花草……全是最为普通的乡土形象,然而在贤道的笔下,那质朴土气的乡土生活居然呈现某种透明灵动的质感,清醇得仿佛一瓶好酒。
    有艺术界的朋友曾经感叹:贤道有如此笔墨表现力,这在今天中国画年轻一代中并不是特别多,为什么老是咬住那土味十足的北方平原农家小景不放,如果能放开手法渲染,表现自我的创新境界或不平凡的意像,其笔墨意趣将会从一湖碧水变为江河山川,从题材的多样性去解放笔墨与构思的丰富性。
    那么贤道先生自己是怎样认识的呢?1998年11月,他出过一本《方贤道画集》,集子中有一篇短短的阐明心迹的前言《和谐•丰卜素——走进乡村的感想》,贤道如是说:“大自然精神的精髓是‘和谐’。人与白然是朋友……老农民和烟袋,村童和毛驴,舒云和草垛,拙重的玉米沉坠于树权,向阳花、迎春花、山菊花象征着大白然中自生自灭的生命力。当你沉浸到乡村,体会着这群朴素的劳动者和大自然共同的美时,得到的可能不仅仅是素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老子《道德经》)在你感悟到大自然某种精神的时候,心态便平和了,心灵也真实了,渐江、八大的绘画境界,就来自于他们的心境。对当代人来说,沉敛心志,感悟自然,是多么的重要。”
    中国画是以写意写境为取向的,特别是水墨绘画,本身强调的“计白当黑”、“墨分五彩”、“不求形似求神似”等已从形式和技法层面为凸现精神价值奠定了基础,因而传统的中国画家特别看重感悟自然的心路历程,希望酿造出某种通灵的心境并能贯通笔墨造型,至于题材仅仅是孕育艺术心境与笔墨形象的孵化器。如果单纯为求创新而去图写题材,那么就很可能会把中国水墨推到一个缺乏精神内核的工具系统中去。
    确实,一个大时代有自己特定的风格,当代技术文明主宰的生活形态从现实与精神两个层面疏远了自然、疏远了乡土,强化了与人造文明相应的形式艺术与题材艺术。然而,不管工业文化与城市生活多么先进,天地永恒的喟叹与安详人生的追求都是无法磨灭的人类心声,因而东方艺术哲学的底蕴也将历世长新。
    贤道感受并表现了时代的气息,他的绘画中已看不到素淡冷逸和寒树野云;当然不是古典文人生活时期的生活图像,而是充满了当代乡村的尘趣和笔韵;贤道也坚持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的根本立场,身体力行着沉敛心志、感悟自然的艺术方向。
    在农业型乡土社会向工业化都市社会变迁的年代,面对艺术界缤纷多彩的选择与呐喊,贤道未来的艺术无疑会由他的定力及感悟自然的深度所引领、所塑造。一代高僧弘一法师临终遗偈道:“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真是得道心者的妙语。

查看作品

 

作者系中国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安徽书画网版权所有     皖ICP备11004941号 ( 皖ICP备07500465号 )

读者服务部QQ:82313382   编辑部QQ:1078983702   QQ邮箱或ahshuhua@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