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徽书画网 » » 文艺评论 » » 美术评论

 

妙笔彩绘新山川

                ——访著名山水画家宋文治
 


  文兵、易进(1984年)



    春节前夕,瑞雪纷飞中,江苏著名画家宋文治同志应邀带着他的画展来到合肥。新老朋友乍一见面,自有一番高兴、一番寒暄。宋老兴奋的告诉记者:二十八年前,他曾经应邀从江苏来我省进行创作活动,当时,他创作的《桐江放筏》《黄山》作为安徽的作品参加全国美展,获得成功。从此,开始了他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创作道路。宋老深情地说:“我的创作活动主要是在江苏,并在江苏党和群众关怀下得到不断发展的。但安徽是我艺术创作的起点,是我的第二故乡,今天我是带着自己的作品来向故乡人民汇报的。”

    宋文治现任江苏省政协常委、江苏国画院副院长,是我国著名的山水画家。数十年来,他潜心绘事,孜孜不倦地探索、追求、不断地努力创新,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宋文治在青年时期,以长于描绘秀丽、清新的意境而著称;中年时期,他人作品变得浑朴、凝重;六十岁之后,他更注重笔墨的神韵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近年,宋文治的创作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他融泼彩和传统笔法于一体,同时吸取西洋绘画的光色技法。创作出一大批风貌全新的山水画作品。在这批作品中,他将泼彩(或泼墨)所形成的墨、彩淋漓的微妙变化和自如的流动跟功力精到的点线技巧统一起来,造成一种色彩响亮、气氛和谐的艺术效果。画中江南山水的秀丽被子表现得十分动人。这批充满诗情画意、风貌全新的作品,确实使人耳目一新。一位同行赞叹说:“宋老今年六十五,画风如此大变,可谓‘六五变法’,开创了崭新的艺术境界。”

    宋文治一贯主张,画家的画应该让群众看,而且要有看头。办个人画展最要不得的是,你挂出上百件画,却是一幅面孔。要想避免这种状况,画家必须进行多方面探索,掌握多种艺术技巧。创造出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才能使自己的画展比较地丰富,耐看。这里的关键,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而创新的问题,讲到底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提高民族艺术的问题。任何民族的文化艺术的历史发展,都具有民族范围内的继承性。因此,所谓创新,说得完整一点,就是推陈出新。经过推敲、研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艺术传统,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说得上真正有价值的创新。

    在这个问题上,宋文治同志既反对脱离传统去搞中国画的所谓“新方法”,又反对泥古不化的因循守旧思想。他自己则始终不渝地坚持学习传统,同时坚持不断地进行创新的探索。他是江苏太仓人,太仓是十七世纪时我国画坛上影响最大的娄东画派(即四王画派)的发源地。王时敏、王鉴、王翬、王原祁这四位清初大画家,除王翬是常熟人,其余三王都是太仓人。他们的艺术遗风,使宋文治从小就受到陶冶。青年时期,他还曾在海上画家张石园指导下专门学习“四王”的笔墨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在创作实践中,他发现“四王”陈陈相因的程式化的技法不足以表现现实生活,于是,他冲破晚明董其昌提出的所谓山水画史上有南、北二宗的门户偏见,将学习范围扩大到宋、元时期,从范宽、李唐、马远等所谓“北宗”画家学得刚强、雄健的造型技巧;又从巨然、王蒙等所谓“南宗”画家学到苍润、浑朴的笔墨。与此同时,宋文治还广泛地吸取许多现代画家这所长,除他师事的吴湖帆、朱屺瞻外,象黄宾虹、李可染、傅抱石、刘海栗、陆俨少等名家的“绝招”,都被他所吸收,经过消化,变成了自己的技法。正由于有了如此深厚的功力基础和丰富的艺术技巧,他在艺术上的创新才可能如此得心应手,层出不穷。例如,宋文治笔下的泼彩技法处理得既自然又严谨,创造出凝重而秀美的意境,艺术形式显得十分完美,别具一格。

    早在五十年代初期,宋文治说立愿在“画一点新山新水”,并且立即开始实践。数十年来,他始终坚持不懈地努力用传统笔墨来反映新的时代风貌。他在艺术形式上各种创新的探索,也正是为了用来更好地表现现实生活。大家知道,艺术反映生活,这不仅是个素养和技巧问题,首先是思想感情问题。宋文治是一位热情洋溢的艺术家,他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时代的大好河山,这是推动他进行艺术创作的巨大动力。三十多年来,他走了几万里路,峨眉、华岳、岭南、黄山、长江、新安、嘉陵、太湖,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祖国日新月异的山川巨变,鼓舞着他的创作激情。他画新山新水,画新农村、画城市、工厂、港口……一步一个脚印,他扣着时代的脉搏,坚定地沿着艺术同人民生活相结合的创作道路,一直走到现在,并且还要继续不断地下次下去。

 


 

安徽书画网版权所有     皖ICP备11004941号 ( 皖ICP备07500465号 )

读者服务部QQ:82313382   编辑部QQ:1078983702   QQ邮箱或ahshuhua@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