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徽书画网 » » 文艺评论 » » 美术评论

 

金泉先生的兰竹画

钱玉成

 

    金泉先生及其师蒋风白先生和我都是江苏武进籍的老乡。但是原来我们不在一起,也并不熟悉。上世纪六十年代起,金泉先生在十余年的军旅生涯中得到了锻炼和升华,而我则在西安做汉唐长安城的文物保护和唐大明宫遗址的考古工作。到文革结束至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先后来到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对书画,文物的热爱,使我们走到了一起。金泉先生转业到苏州后,有了相对稳定的生活后,就将自小喜爱的绘画重拾起来,拜同乡前辈书画大师蒋风白先生为师,开始了专攻兰竹的绘画生涯。

    绘画竹题材,是中国文人的传统,以物喻人,称兰花为“香祖”、“王者香”或“天下第一香”,喻为花中君子,苏轼在《题杨次公春兰》诗中说:“春兰如美人,……冠佩不敢燕。”是言其品格的高洁。而竹凌寒不惧,虚而有节,更是高风亮节的写照。,苏轼更在《于潜僧绿筠轩》诗中云:“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但是兰竹是常见的事物,变化多姿,要绘出兰竹的形态已经不易,要绘出兰竹的品格、精神更加不易。这就需要得到名家高手的真传和长期绘画实践。

    金泉先生幸而在苏州得到蒋风白先生的指点。风白先生事潘天寿大师,继承了自宋文与可至清郑板桥以及天寿大师的优秀传统,将兰竹绘画提高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是中国当代绘兰竹的一流大师。金泉到上世纪90年代,金泉先生的兰竹画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准。一次风白先生在金泉所绘的一幅兰竹图中提文说:“此系金泉研弟近作,枝叶老辣,朴茂挺拔有致,绝似秋风干烈,春雨湿润之感,堪称妙品!”以后在风白先生提携下,金泉先生熟识了书画界的名家冯其庸、钱定一、田遨、杨仁恺、陆俨少、谢稚柳、唐云、沈子丞、徐子鹤、亚明等前辈,在交流切磋中又博采众家之长,吸取营养,迅速提高了兰竹的绘画水准,特别是2004年,蒋风白先生仙逝后,为继续深造和提高画艺,金泉又投师于冯其庸先生门下。冯其庸先生是国内众所皆知的红学家、文学家和评论家,又兼博士生导师,其书画造诣也极为深厚,只是为文名所掩,知者不多。金泉投冯其庸先生为师后,如饥似渴地汲取文学和画艺等方面的营养,更使其兰竹画升至一个更高的境界,为此冯其庸特地为金泉画室题匾“兰竹斋”和新居客堂中央题匾“兰竹居”,匾后跋文为“金泉贤弟画兰竹能得其神,因为额其室。冯其庸八十又四。”

    近年来金泉兰竹画艺大进,为此杨仁恺大师在其《兰竹双清图》(长卷)引首中说:“金泉先生近作得乃师风白大师遗范,文人画气韵耐人寻味不已。”冯其庸大师更在近作《双清图》(长卷)题跋中说“金泉画兰竹得乃师风白先生真髓。一日,风白先生携金泉北来相见,此予见金泉之始也,自此至今未尝间断,而金泉之兰竹亦日新月异。犹记十数年前,金泉筹办为乃师营造茔地;古人亦有预造生圹者,明引岱有自为墓铭,故金泉之举亦古人之风也。夫学画贵悟。金泉至性仁厚,故悟性亦高,此次予见其画兰竹真得古人之风矣。自此以往吾将见其乃师而复步武古贤也。”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金泉的书画作品也逐渐进入书画市场。近年金泉先生活跃于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深圳、港澳等地。一方面于当地书画界同行朋友们切磋交流,以学习提升画艺水准;另一方面也将作品适时投放市场,如1995年春季,在上海老城隍庙:华宝楼,一幅四平方尺的兰竹立轴就以8000元人民币拍卖成交,这是牛刀小试;2007年北京嘉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的秋拍中,一幅不足四平方尺的兰竹立轴以35000人民币成交,这样的业绩可见金泉先生的画作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最近还得到不少业界和买方的邀请,积极投入书画市场中去。

    但是金泉先生不是为钱而为的人,而是仁厚慈善,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的人,并且具有军人豪迈大气的胸怀和诚实的信誉,对于抗震救灾等善事积极响应,慷慨奉献,对于朋友们的交流馈赠也是有求必应,没有什么犹豫的,并且风趣的说这是给我锻炼和学习的机会,因此金泉先生人缘极好,凝聚力极强,画品好,人品也极好。

    我回苏州后,从事苏州的文博工作和虎丘塔的维修工程,因是同乡同宗,与金泉先生过从甚密,金泉先生还将其所绘及与师合作的多幅兰竹画馈赠与我,所以知道这段绘兰竹的经历,这次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前,《人民书画》与中国美术家协会《胥口美术》同时刊发金泉先生的兰竹画,特作以上介绍。
 


      《作者系苏州市钱缪研究会会长、苏州博物馆研究馆员》

       二零零九年八月

 


 

安徽书画网版权所有     皖ICP备11004941号 ( 皖ICP备07500465号 )

读者服务部QQ:82313382   编辑部QQ:1078983702   QQ邮箱或ahshuhua@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