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书画网
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
作者:善峰 发布日期:2010-07-28
浪淘沙【北戴河】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954年盛夏,毛泽东在北戴河边工作边休养。有一天,适逢大雨,海滨风浪很大,毛泽东仍兴致勃勃地坚持下海游泳,卫士长李银桥劝他不要下海,他听后说:“风浪越大越好,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于是不但下了海,而且在波浪翻涌的海滨畅游了一个多小时。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在北戴河避暑办公,第一次畅游大海。次日,面对海景,抚今追昔,吟成一首《浪淘沙·北戴河》。这首词最早发表于《诗刊》1957年一月号。 目前所见手书仅两件,除毛笔书写的一幅是书赠党外民主人士黄炎培的,还有一件难得一见的硬笔书法作品,它录自毛泽东致黄炎培的信。 毛泽东与黄炎培有着浓厚的友谊,他们之间还有一段关于借字帖的故事:1959年,毛泽东向黄炎培借了一本《王羲之真迹》(实际是唐人摹本),心追手摹,爱不释手。原来讲好一个月,可时间未到,黄炎培生怕丢失,多次电话催要。毛泽东露出不悦的脸色,旁边的卫士也嘀咕:“跟主席讨债似的,没深浅”。主席却缓和着语气说:“任之先生不够朋友,够英雄。”到了一个月,毛泽东嘱咐卫士在到期那天“零点必须送到”。从中可见毛泽东对“二王”书法的热爱。 毛泽东以往的书作,大多是先写正文,后写诗词题目,甚至不写题目,而这首词是抄赠一位政治上有着密切关系的党外朋友的,因而写得比较工整,在格式上也比较规范。《书法家毛泽东》(季世昌、费枝美编著)这样分析:“首行先写词牌‘浪淘沙’,次写词题‘北戴河’,字体略小,偏右。次行顶格书写正文,上下半阕之间空一字,全篇用标点符号。此后,在比较庄重的场合,首先书写诗词名称,就成为毛泽东书作中常用的格式之一。这幅手书写得庄重典雅而又流畅自然。‘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起笔稍缓,似乎作者在注视凝望着大海,回想着首次在大海中游泳的情景。‘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稍微一顿,接着写了‘知向谁边?’寄寓了人民领袖对广大群众无限深切的关怀。下半阕另起一行,运笔加快,力度加大,从‘往事越千年’直到结束。结尾时用笔稍微收敛,与开始遥相呼应。整幅书作层次清楚,节奏明朗,布白疏密有致,冲淡中见崎岖,平易中见变化。字体‘浪’、‘戴河’、‘落’、‘燕’、‘船’、‘都’、‘谁边’、‘千’、‘魏’、‘挥’、‘东临’、‘碣’、‘有遗’、‘风’等都采用了草法,标志着毛泽东此时行草书已经成熟,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浪淘沙-格律 格一(七言绝句式) 《浪淘沙》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中平仄 , 中仄平平仄仄平(韵)。 注:此用仄起式。亦有用平起者,与七绝平起式全同。 格二(双调小令)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1] 浪淘沙-记诵方法 这个曲牌的格律只要记住第三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就可以。去掉前三个字就是第二句“仄仄平平”;去掉前两个字就是第一句“仄仄仄平平”。第四句正好跟第三句相反,而第五句跟第二句一样。以上是上阕,下阕重复而已。平仄外面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如果七个字句子,第一第三字可平可仄,其他只能第一个字可平可仄。但也不是要十分教条地遵守,如毛泽东写的浪淘沙北戴河中下阕第三句:“东临碣石有遗篇”这里就“有"字是仄声。
安徽书画网版权所有 皖ICP备11004941号 ( 皖ICP备07500465号 ) 网警公安备案号34011102000160 读者服务部QQ:82313382 编辑部QQ:1078983702
免责申明:转载新闻及转摘的有关内容纯属弘扬传统文化艺术,无商业目的及违规意愿,若有侵权与本网无关,本网配合积极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