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非遗“刀郎文化”焕发新魅力
作者:作者 史玉江 刘佳乐 发布日期:2022-05-02
初夏,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51团12连,在红花绿柳掩映的院落里,推开“刀郎文化”非遗传承人阿吾提·要尔达西家大门,一位头戴花帽、浓眉善目、胡须银白的老人打量着我们。
寒暄中,客厅一把略显陈旧的卡龙琴吸引了记者的目光。77岁的阿吾提·要尔达西见状,上前用布擦拭卡龙琴后,自如地弹奏起来。清脆的琴乐在客厅中回荡,仿佛要带着聆听者去找寻散落在叶尔羌河畔刀郎人的历史足迹。
这把卡龙琴由阿吾提·要尔达西亲手制作,他带着它走过很多地方,如今仅作为藏品保存在家。
从1972年拜师学艺,阿吾提·要尔达西这一弹就是40年。其间,他将琴艺传授给了师傅的儿子和自己的孩子。
刀郎人酷爱音乐和舞蹈,据称始自于刀郎人的狩猎文化。坊间称,会说话就会唱刀郎木卡姆,会走路就会跳刀郎麦西莱甫。2006年,“刀郎麦西莱甫”和“刀郎木卡姆”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文化部评为世界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但随着时代变迁,了解刀郎人及其文化的后辈越来越少,“小时候常听长辈给我讲刀郎人的故事。”苏比·艾合买提是十二连会跳刀郎舞的年轻人之一。
近年来,新疆兵团对民族文化愈发重视,通过鼓励引导及筹资保护,刀郎文化在当地影响日显。
“这里的人结婚会请我去弹奏。节庆时团里也会请我们老艺人表演。”阿吾提·要尔达西颇为自豪地说,“喀什艺术团里有我的名字,电视上可以看到我。”
今年2月,五十一团成立图木舒克刀郎文化工作室。“我们动员连队年轻人参与刀郎文化的学习,现在是一个师傅带1至2名徒弟,目前工作室有14个人。”该团相关部门负责人才璐说。
4月30日这天恰逢周六,该连文化广场欢声笑语。阿吾提·要尔达西和他的“老伙伴们”正在演奏,姑娘们跳着“刀郎舞”,周边有很多居民观赏。“我跳的舞是上学时老师教的,现在很喜欢和朋友一起跳。”苏比·艾合买提告诉记者。
如今,在“刀郎文化之乡”五十一团一些连队的广场、树下、田间……都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刀郎人的传统技艺得以发扬,焕发着新的魅力。(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