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徽书画网 » » 书画新闻(皖艺动态 ) 书画知识 » »
 

 

 

 

 

箪食瓢饮 四老人十余年忘我守护古遗存

 作者:山西晚报  发布日期:2021-06-01

 

 

引言

  村里的人都叫他们疯子,他们笑笑不语,只是告诉他们要爱护北楼口村,保护这里的文化和历史。渐渐地,村里人被他们感染,从闲言碎语变为关怀备至。

  “你们可慢点儿,毕竟老了,上山时间别太长。”

  “今天有啥发现啊?”



 



  “我见有人想偷砖,我给吆喝住了。”

  ……

  常亮、刘生龙、聂天福、李仕盛这4位老人,均出生于北楼口。其中,年纪最长者86岁,最小的也72岁。2009年开始,十几年来,4人结伴而行,跋山涉水,用脚步丈量着掩埋在土地下的古迹。在北楼口山上、乡间,经常能看到他们拄着拐杖、相互扶持、艰难跋涉的身影。

  他们,是改变村落文化的老先生。

  农家小院别有洞天

  山西晚报记者走进常亮的农家小院,不大的院落收拾得井然有序。除了种着些蔬菜外,几簇月季的娇艳绽放让小院生机勃勃,一套欧式户外桌椅摆在月季花旁边,桌子上面整齐地放置着茶具。扭头看看常亮,凌乱的发型好像变得乱中有序了,性子似乎也多了点儿温文尔雅的感觉。

  正房有三间屋子,他招呼记者进中间屋子休息,客堂的左侧放着洗脸盆,洗脸盆一旁是用成大小不一的肥皂边角料,还有看不出本色的毛巾。右侧的角落里随意堆放着几双旧鞋。记者看了下鞋号,有39、40的,也有41、42的。面对记者的疑惑,老人说自己都能穿,上山很费鞋,平均上山一两次就会磨破一双鞋子,一堆鞋的最上面是一双质量较好且是品牌的运动鞋。“还是贵的好穿呀,这双鞋花了三百多,其他都是二三十块钱。”常亮说完,看看脚上的鞋:“这20块钱的也不差。”走进常亮的里屋,电视正在播放中央10台的节目。“下午4点、晚上11点,会播放一些历史考古的节目,我没事就看。边看边思考,如何更好地为北楼口做事。”常亮一边瞟着电视机,一边沏茶。不大的屋子,炕占据了一半的位置,炕的中间有张矮桌子,上面有好几本书,窗台也被一摞摞的书“霸占”着。

  “走,去我的书房看看。”常亮说道。记者疑惑,竟还有书房?走进去,别有洞天:三面墙都有书柜,里面满满都是书,其中《黄土地红土地》这本书半开着,应该是正在阅读。靠窗台是一张书桌,书桌上有一面国旗,还有4个人的合影。屋子里最干净的地方就是这张书桌了。记者得知,常亮平时对古长城的研究都是在这张桌子上完成的。地上有一台健身器材,用塑料布包裹着,上面一层厚厚的尘土。“早就不用了,老去爬山,回来都累得够呛,哪里还需要再健身。”常亮说道。或许是因为东西太多,屋内很是昏暗,大家稍作停留后,都走到小院里来。撩起门帘的瞬间,门帘上的一个大窟窿射进一缕光芒。

  考察古迹拼了老命

  常亮每次上山都会背一个包,里面放着尺子、望远镜、指南针、探照灯等,都是用来考察古长城的工具。“因为一走就是一天,所以干粮和水也得带上。就带些馒头、饼子之类的,什么方便带什么,我们都不讲究。”常亮说自己对吃穿不讲究,是个不修边幅的老汉。院子里散落了几件玩具,上面挂着蜘蛛网。经询问得知,这是常亮孙女的玩具。他说,以前孙女总是粘着自己,但自己总没时间陪伴她。“娃娃写过一篇作文,让我印象很深。上面写着爷爷只管长城不管她,爷爷不接送她上下学。得知孩子对自己有这么多的看法,很自责,希望她可以理解爷爷。”常亮有点儿落寞地说,现在,孙女不再来了,这里啥也没有,也没人陪她玩。

  虽然有遗憾,但是为了“管长城”,他们4个人还是拼老命的。“有一次,我们从赵长城上下来,天气很热,蹲在山脚的泉水边洗手。突然,聂天福昏倒在地上,我们都特别害怕。”常亮一脸严肃地说,“老聂险些献身给长城。”聂天福在一旁听着笑了起来,说“也算”。

  聂天福本身就低血压,最低的时候高压80,低压50。那次晕倒醒来后,他不敢回家,“不知道晕了多久才醒过来,一睁眼,看到的还是这3个老家伙,踏实了。他们要送我回家,我不肯,因为回去老伴一来要担心我,二来说不定以后不让我出来了。直到她去世,也不知道这件事。其实我也挺害怕,什么也没交代,如果就那么走了……还有就是我们对北楼口的古迹还没考察完。”退休前,聂天福从事水利工作,也算走南闯北,见闻不少。现在,有稳定的退休金。老伴曾说,不好好在家里享福,就知道天天爬山。说罢,还是拿出准备好的开水让聂天福带上。

  “四疯子”影响村民

  4位老人退休前分别是记者、医生、会计、乡干部。他们从小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所以做什么事情都很认真,拿着笔和本,认真记录北楼口的一尺一寸。“我们经常会和村里的老人聊天,从他们口中一点一点地拼凑北楼口的历史故事。”78岁的聂天福说完笑了,现在村子里最年轻的也得50多岁,所以他觉得自己顶多也就是中年人。他口中的老年人起码九十来岁。

  “有的人为了修梯田,把古长城推倒,太可惜了,那可是历史啊。后来也有一些专家来村里考察,我们每次都会一同前往,可以让你学习到不少知识。古长城里面是土,外面是石头,夯土越薄年代越长,代表那时的生产工具不发达……”说起古长城,他们特别健谈。

  一开始村里的人都不理解,叫他们“四疯子”。4个年龄相加300多岁的人怎么成天往山上跑,这不是疯子是什么?

  在他们坚持不懈地宣传下,村里的人不再推倒古城墙的夯土来扩增自家院落;不再用古城墙的瓦片来加盖自家牲口圈;不再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们,还主动一起讨论着村里的历史……

  “村里人都叫我们‘疯子’,我们都是一笑而过,我们的目的是让全村人都‘疯’,都和我们一样,为家乡的历史文化一起疯狂。全民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得赶紧留住那些珍贵的记忆,让后辈儿孙都明白这个村子的历史,把它们传承下去。”聂天福看着远方说道。

  后继有人值得欣慰

  聂天福的孙女在北京从事环卫工程方面的工作。每次放假回来,她都要求爷爷上山时带着她,“我也去,看看咱村的历史。”第一次上山,孙女就是“十万个为什么”:看到烽火台问这是什么?看到古城墙问这是怎么建成的?看到夯土问如何加固的?“她对家乡事业的关注,对历史的渴望,这是后继有人啦。”聂天福说,孙女的认真让他很欣慰。

  孙女曾好奇地问聂天福:“你们那么大岁数,总上山不累吗?我都有点儿受不了了。”4位老人家听了哈哈大笑。笑声让空旷的山脊不再寂寞……

  山西晚报记者问,现在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4位老人都说,人太少!“老伙计们的岁数一年比一年大,总会有干不动的那天,村里的故事怎么继续下去。”李仕盛和刘生龙又说,“资料也太匮乏,现在大伙儿尽可能地想把村里的遗址保留下来,历史延传下去。不要让后人没有资料可查,没有故事可讲。”

  当被问到要将这份事业做到多久,4位老人都笑了起来。

  “我三五年没问题。”

  “躺到床上的时候。”

  “一直做下去。”

  “走不动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他们得到一个好消息:国家批准朔州市7个传统古村落,应县2个,其中就有北楼口。

  常亮向记者讲述道,听力不好的刘生龙当时听了几次终于听清,4位老人老泪纵横,言语哽咽。“批下啦!批下啦!”大家高兴地喊着。

  聂天福将消息编辑好发到家庭群里:“特大好消息!咱村成传统古村落啦!”家人纷纷发来祝贺的话语。

  就在记者采访的当天,他们又上山,刘生龙有重伤的腿脚走起来一拐一拐的,但是眼神坚定,他的眼神能穿越,直到山的那头。

  年龄最大的86岁的李仕盛,拄着拐杖慢慢一步一移地不掉队。2020年查出膝盖长有骨刺后,他没有说别的,只说“以后爬不到山顶了,只能在底下等你们喽。”现在每次等到他们下来,都着急道“说说”。

  山西晚报记者跟在他们身后,刘生龙搭在常亮的肩膀上,聂天福挽着李仕盛,4个人身板不那么挺拔,但却高大;走路不那么矫健,却步步坚定;眼神不那么犀利,却目光如炬……他们是北楼口的魂,是北楼口的功臣。

  山西晚报记者 贾蔚然

 

 

 


 

安徽书画网版权所有  皖ICP备11004941号 ( 皖ICP备07500465号 ) 网警公安备案号34011102000160  读者服务部QQ:82313382  编辑部QQ:1078983702

免责申明:转载新闻及转摘的有关内容纯属弘扬传统文化艺术,无商业目的及违规意愿,若有侵权与本网无关,本网配合积极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