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徽书画网 » » 书画新闻(皖艺动态 ) 书画知识 » »
 

 

 

 

 

浙江龙泉青瓷开窑 南宋瓷文化薪火相传

 作者:中新网丽水8月4日电(胡丰盛 李凤姣)  发布日期:2018-08-05

 

 

    瓯江两岸瓷窑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运瓷船舶往来如织。千百年来,浙江龙泉青瓷通过八百里瓯江,源源不断运往世界各地。发轫于两晋时期,龙泉青瓷早在南宋时期便以晶莹如玉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盛极一时,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中国符号。沧海桑田,几经盛衰,如今,古老的青瓷烧制技艺,正在新一代制瓷人手中焕发生机。

  清晨,山中的空气还带着淡淡水雾,已有几百人涌入宝溪,期待着传统龙窑开窑一幕。8月4日,浙江龙泉宝溪披云山中,千年龙窑烧制的青瓷正“脱匣而出”。


“不灭窑火”龙泉青瓷开窑祭祀仪式 李凤姣 摄
  薪火不息 千年龙窑“活过来”

  依山坡而建的龙窑,窑身像是一条倾斜的隧道,拱顶成弧形。“龙窑形如卧龙而得名。”龙泉青瓷新生代手艺人王武向记者介绍,“作为宋代五大窑系之一,龙泉窑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至今,龙泉境内发现龙窑窑址400余处,目前保留19座古龙窑,其中12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窑依托千年制瓷文化,是重点保护的文物。”龙泉文化旅游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胡武海说,“但是我们没有把它放在玻璃罩里静静摆着,而是真正利用龙窑来烧瓷,打造‘不灭窑火’。”

  龙窑中,柴火20余小时不息,火焰达到1300℃的高温,烧成惊艳的一室青翠。


外国友人打开匣钵,见证青瓷出窑 李凤姣 摄
  开窑一刻 千峰翠色入目来

  “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龙窑开窑祭祀仪式,现在一年仍会举行19次,表达我们龙泉人对天地的敬畏和对青瓷的希冀。”开窑现场,首次担当祭祀司仪的陈永女身着白底宝蓝图式的汉服,一举一动格外恭谨。

  净手、上香、饮酒……祭祀礼毕,一声“开窑”,窑门缓缓拉开,一缕缕柴火烟袅袅上升,一个个冷却到80℃尚带余温的匣钵被捧出。

  “这就是青瓷吗?”瞧着像蒸包子的笼屉一样的圆柱体金属匣钵,现场群众很是惊讶。

  据介绍,青瓷历经揉泥、拉坯、晾干、修坯、装饰、素烧、施釉等数道工序,最后一关才是烧窑。

  “我们需要把瓷器用金属匣钵套起来,烧成后方可打开。因为这种不确定性,开窑瞬间,可能惊艳四座,也可能失落神伤。”王武说,“千变万化,正是青瓷美妙之处。”

  戴着厚厚的手套,小心翼翼地打开匣钵,刹那间,青山翠木黯然失色,如冰如玉的青瓷揽尽万物芳华,收自然苍翠。

  代代相传 玉壶冰心制瓷人

  “以前青瓷都是烧来做农家土碗的。”宝溪村民张照钱告诉记者,“现在不一样了,青瓷是我们龙泉文化的代表,要以更精美的样子传播出去。”

  在这样的信念下,越来越多的龙泉年轻人开始尝试做青瓷、开工作室,挖掘青瓷之美,致力于青瓷从家用瓷器到文化艺术品的“华丽转身”。

  2016年,G20峰会在浙江杭州召开。难以想象,G20峰会国礼瓷的设计和制作者竟然是眼前这个像邻家哥哥一样的“80后”制瓷人王武。

  “我父母那一代就在国瓷厂工作,小时候跟在父母身边看如何做青瓷。”提起青瓷情缘,王武笑着告诉记者,长大后,凭着儿时的情感,他选择攻读陶瓷专业。2009年,龙泉青瓷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王武表示,“入选‘非遗’是发扬龙泉青瓷的好时机,古老的烧制技艺,不能断在我们这一代。”

  “我们不仅要传承手工制作、柴火烧制的传统青瓷技艺,也要为青瓷注入新的文化灵魂和美学设计。”龙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徐诗微创立青瓷品牌“阅微青瓷”,将古老青瓷融入时代潮流。

  “我们要从老一辈人手中接过青瓷‘接力棒’,一代一代传承下去。”青瓷新生代手艺人张浩说,“我们也在收学生,希望青瓷传统技艺像龙窑柴火一样,千年不息。”

  横卧于原野山岗的古龙窑余温尚在,吱咔不停的碾粉水碓日夜不休。翠竹修林,青山远黛,浙闽古道穿村而过,浙江龙泉青瓷正在以全新的面貌惊艳世人。(完)

 

 

 


 

安徽书画网版权所有  皖ICP备11004941号 ( 皖ICP备07500465号 ) 网警公安备案号34011102000160  读者服务部QQ:82313382  编辑部QQ:1078983702

免责申明:转载新闻及转摘的有关内容纯属弘扬传统文化艺术,无商业目的及违规意愿,若有侵权与本网无关,本网配合积极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