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徽书画网 » » 书画新闻(皖艺动态 ) 书画知识 » »
 

 

 

 

 

触发民族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有感于《<史记>的人生智慧》

 作者:沈敏特  发布日期:2016-10-19

 

 

    《史记的人生智慧》,使我忽然想起芭蕾舞。——这是著名文艺评论家沈敏特先生看到计正山新作《史记的人生智慧》发出的感叹。
    附录沈敏特教授评论的全文:

                                                        触发民族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有感于《<史记>的人生智慧》
                                                                  沈敏特

    我和《<史记>的人生智慧》的作者计正山可谓“相交久矣”。他自谦为我的学生,尊称我为老师。其实,他只是听过我几场学术讲座,并不是我任教的学校的学生;准确的说,我们在长达20余年的交往中,构成了胜似师生情义的友谊。有一段时间,我们同在一所高校任职,可说是朝夕相处。那个学校的校园很优美,晚饭后的散步,几乎雷打不动。散步中,无所不谈,怎么研究《史记》,也是话题之一。他自称“低调男人”,我可作证:此言不假。具体表现就是,踏踏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包括做学问)。当《<史记>的人生智慧》摆在我面前的时候,它所展示的风格,我并不惊奇,我的心声是:果不其然,就是这样!
    《史记》在作者的笔下化为一个个令人感到新鲜的话题,话题的展开夹叙夹议,交叉着趣味浓浓的故事,睿智幽默的议论,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给人启发,引人深思。我忽然联想到芭蕾舞。我们通过舞台所看见的芭蕾舞,是轻盈的、从容的、优美的,即使是快速的璇转,也不能气喘吁吁、满头大汗,一停下来要给人从容淡定的快慰。观众大都不知,这样的艺术境界是通过何等艰苦的锻炼方能获得的。所以,芭蕾又称“残酷的艺术”。是的,举重若轻的背后,是无数次的承受“举重”的压力,压力之大,近乎残酷。这个“低调男人”,锻就这样一种风格,正来自常年累月的近乎残酷的扛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不厌其烦的查阅,针线细密的考证,浮想联翩的思考,别出心裁的发掘,深入浅出的表述,字斟句酌的修饰。是的,我在轻松的阅读中,渐渐感悟导了背后的沉重。
    写到这里,紧接着冒出来的问题是,作者心甘情愿的把自己置于苦斗的境地的思想支撑是什么呢?这就涉及到了作者对于民族文化建设的根本认识了。要说明的是,作者并没有用很概括的理论语言向我表达,而是我在他的学术实践中的展示来加以梳理的。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这应该是一个民族共识。但由此带来一个诡问题:文化如此了得,何以自19世纪以来,中华民族遭受接二连三的灾祸,丧权辱国,割地赔款;内战频仍,侵略又起;四分五裂,民不聊生;至今虽有转机,并且是大转机,却依然没有走出“发展中国家”的现实?世界上还没有出现一个这样的例证:文化强大,国家落后。文化不是摆设,只用来说说和看看的。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可以断言,一个民族的文化强,一定带来这个民族的国家强。而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根本存在形态,不是几句高论,几部杰作,几齣好戏……而是渗透在民族成员的大多数心中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并转化为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从而凝聚成为一个民族的现实力量,它可以推动历史前进,也可以阻碍历史前进。这才是民族文化第一位的根本的存在形式。也就是说,从古至今,一种思想再进步,再优秀,若仍未渗透民族大多数的人心,并化为现实的力量,而仅仅是个别杰出人物的思想和言论,那么,我们还不能将其视为民族文化。譬如,孟子的“民贵君轻”是民主思想的萌芽,但几千年来,君何时轻过,民何时贵过!譬如,孔子的“和为贵”,这是人际关系和社会进步模式的理想,但几千年来,中国是内斗最频繁的国家,设想如果和为贵是民族文化,文化大革命搞得起来吗!把“斗”看成“其乐无穷”才是彼时的民族文化,所以文革轰轰烈烈,持续十年之久。我把这些杰出的文化思想不算作民族文化,而特别地予以定名为:历史文本文化。这个区别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的区别,才能引出一个重大的文化任务:启蒙。只有这样的区别,我们才能认识鲁迅的伟大;鲁迅把民族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确定为“改造国民性”。而所谓启蒙和改造国民性的重要的课题之一,就是把历史文本文化转化为渗透在民族大多数成员心中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变成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从而凝聚成推动民族复兴的现实力量。 
    计正山千辛万苦,埋头历炼的过程,展示出的正是这样的文化理想:把《史记》的文化精华化为渗入人心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显然,针对这个目标,他作了三方面的努力:一是审视当代,特别是当代改革开放所需要的人文素养 ,找到与此相关的文化话题;这既是对《史记》的新的开掘,也是对当代文明建设的促进。二是把艰深的学术叙述转化为一个个趣味盎然的故事。三是  努力在语言运用上,实现大众化的传播、交流 。我常常有一种惋惜,一些学术大师的文化发现,现实价值极高,却缺少我们应尽的责任:将大师的文化成果转化为大众的传播与交流。这不是降低学术水平,而是扩张高水平的学术成果的影响。曲高不一定和寡,只要努力,和寡也可以 转化为和众。所以,计正山的努力,是极有价值而应予推崇的。

 

 

 


 

安徽书画网版权所有  皖ICP备11004941号 ( 皖ICP备07500465号 ) 网警公安备案号34011102000160  读者服务部QQ:82313382  编辑部QQ:1078983702

免责申明:转载新闻及转摘的有关内容纯属弘扬传统文化艺术,无商业目的及违规意愿,若有侵权与本网无关,本网配合积极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