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画家(近现代,部分)
作者:综合 发布日期:2010-11-25
黄宾虹[1865-1955]原名懋质,因生于农历元旦,又取名元吉,又因讳十世祖元吉名,改名质,字朴存。用别号甚多,以宾虹为最。祖籍安徽歙县潭渡村。生于浙江金华。
黄宾虹一生跨越两个世纪,两种时代,最终以中国画大师名世。而重要的是他的思考和实践,有着深刻的世纪之变的印记。在社会激变而产生的精神文化困境以及艺术发展的诸多难题面前,黄宾虹谨守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从探索民族文化源头入手,以“浑厚华滋”即健康和平的生存理想和淳厚振拔的精神重塑为艺术创造的美学指归,数十年孜孜埋头苦干。所以,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绘画则集中体现了他对艺术史传统的深层热忱和洞察。体现了他对中国画发展前景的独特见解和创造。这一创造的意义更在于为中国画史进入现代竖起了一块新的里程碑。同时,他的创造精神也为我们展现了一分质朴而伟大的中国知识分子艺术家在时代激流中执着、智慧的一生。
“画品之高,根于人品”,黄宾虹一生勤劳谦虚,诲人不倦。从青年时代起,他就是一位爱国主义者,当他九十寿辰之际,华东文化部授予他“中国人民优秀画家”的称号。宾虹大师逝世之时嘱其家属,将其收藏的古今名画2283件,铜器、瓷器、玉器及他自己的数千件作品全部赠给国家,足见先生热爱祖国之忱。
汪采白(1887~1940年),名孔祁,字采白,一字采伯,号澹庵,别号洗桐居士,歙县西溪人。其出生于徽州的名门望族,徽州素有“十姓九汪”之称。祖父汪宗沂,字仲伊,光绪二年(1876年)拜翁同龢为师,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被曾国藩聘为忠义局编纂,后任李鸿章幕僚,主讲安庆敬敷书院、芜湖中江书院、徽州紫阳书院。黄宾虹、许承尧均出其门下。一生著述极丰,朴学、小学、音律、医学、兵法无所不精,有“江南大儒”之称。汪采白少承家学,拜叔父汪律本为师。汪律本,字鞠友,光绪举人,后接受西方教育,任教南京两江师范学堂,同盟会会员,擅诗词书画。汪采白五岁拜黄宾虹为师,习四书五经并丹青之法。二十一岁入两江师范学堂国画手工科,从叔父汪律本挚友李瑞清为师。李瑞清,江西临川人,字仲麟,号梅庵,晚号清道人,晚清著名书法家。毕业后,采白先生先后当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北京师范学校教授、南京中央大学国画系主任、安徽省立第二中学校长、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日寇占领华北期间,采白曾作《风柳鸣蝉图》以抒心意,画作展出后被法国公使订购。一日本商人也愿出巨金,要采白先生再画一幅,被先生愤然拒绝,曰“我非机器也”。同窗好友陶行知称誉先生“行止有耻”。惜先生年仅五十四岁就英年早逝。
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聋叟、江上老人等。安徽和县乌江人。建国初,林散之当选安徽省第一届人民大会代表,曾任江浦县(时属安徽)农田委员会副主任、江浦县副县长。六十年代初入江苏省国画院任专职画师。曾为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赵朴初、启功等称之诗、书、画“当代三绝”。1989年12月6日因病辞世,终年90岁。
赖少其(1915~2000年),笔名少麟,斋号木石斋,版画家。生于广东省普宁县下市乡,毕业于广州美术专科学校。后在皖南参加新四军,历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华北文联秘书长、上海美协副主席、安徽省文联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安徽省书协主席、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等。工书,擅山水、版画、篆刻。出版有《创作版画雕刻法》、《赖少其自书诗》、《赖少其山水画册》、《赖少其画集》等。
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年参加鲁迅倡导的木刻运动,是现代版画研究会主要负责人之一。1934年为“现代版画研究会”主要成员,编译中国新兴木刻史上第一个介绍版画技法的书籍《创作版画雕刻法》(上海形象出版社出版),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193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1938年1月,在武汉被选为“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理事,任桂林《工作与学习》、《漫画与木刻》刊物编辑兼发行人,1939年10月,在皖南参加新四军,1941年“皖南事变”中被关押在上饶集中营。10月,与邵宇从上饶集中营越狱1943年1月,与曾菲在苏中解放区结婚。曾任新四军第一师政治部科长、第三野战军纵队宣传部部长。建国后,历任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南京市文联主席,南京大学、金陵大学教授,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主席、省第五届政协副主席,中国美协常务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萧龙士(1889—1990),字品一。名翰轩,原徐州肖县人。生前为安徽省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美协名誉主席、安徽书画院名誉院长。
肖龙士自幼喜爱绘画,1923年经李可染介绍进入上海私立美术专门学校学习。在潘天寿、诸闻韵等指导下重点学习徐渭、八大山人和吴昌硕等人的绘画艺术,并有幸亲得吴昌硕的指教。1926年,在徐州他与阎咏百、王琴舫、王继述、王寿仁、张金石、王子云等7人一起创办了徐州私立美术专科学校。此后,长期从事艺术教育,为徐州培养了一大批美术人才,从1946年起,肖龙士先后在上海、南京、镇江、徐州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受到林风眠、陈之佛、傅抱石、张书等人及社会的高度评价。1951年夏,肖龙士经李可染引荐正式拜齐白石为师,与同门李苦掸、李可染、许麟庐等情同手足。1983年,安徽省文艺界和相关部门为他举办了规模盛大的从艺80周年纪念座谈会,对他的人品及艺术成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1989年。肖龙士百岁之时书写了“徐州爱我,我爱徐州”八个大字,表达他对故乡徐州的深切思念。
肖龙士的艺术作品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深厚的生活底蕴。他长期生活在农村,对生活中的自然景物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精于画花鸟,尤擅写兰,开创了“江淮大写意画派”,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他的荷花也是常为人们称道,齐白石当年曾在其墨荷上题句曰:“龙士画荷,吾不如也!”
为纪念肖龙士先生,徐州市人民政府修复了福水井巷一号肖龙士故居,由许麟庐手书“萧龙士艺术馆”门匾。该馆1998年9月建成,1999年5月举行开馆仪式,陈列有萧龙士书画50件、刘海粟、许麟庐等作品28件,以及萧龙士生前使用的部分实物。
懒悟 (1903~1969),原名晓悟,号照思,俗姓张,名绩成,晚称莽张僧,潢川县人。懒悟出身贫寒,3岁丧父。5岁在远铎寺为僧,聪明爱学,深得住持寂参和尚的爱悯。1921年到汉口归元寺求戒,后被推举为该寺住持。由于内部纠纷,懒悟干预无效,弃庙出走,负芨云游江、浙、皖,访师读经,后到上海。1925年考入中日佛教研究机关学习。1926年东渡日本求学,一年后归国,住杭州灵隐寺。1927年秋,经太虚法师介绍,考入闽南佛学院。同年10月,懒悟参加该校学生会,同学友一道,提出废除僧衣,改穿普通装,办学校,办医院,解除僧人的苦难等主张,遭到校方的压制。学生会成立执行委员会,懒悟任委员,领导学生坚持罢课两月之久。由于纠纷长期得不到解决,1928年初学生陆续离校,懒悟回到灵隐寺充当禅堂香灯。此间,与唐云、若瓢等人一起弹琴绘画。在灵隐寺约住年余,又往扬州高寺挂禅。1931年游历到安庆迎江寺挂禅,竺庵两位高僧十分器重他的才华,执意挽留,懒悟就卓锡于迎江寺,寄寓大士阁。抗日战争时期,他在合肥里陵山、舒城春秋山等地隐修避难。抗战胜利后,往返合肥、安庆、九华山各寺院讲经传学。1946年任安徽省佛教协会驻会委员,1947年在太平寺任住持,与月海和尚主办佛学讲习班,阐讲佛经。后又返回迎江寺,其门生高徒遍及浙、皖一带,在禅林界享有重望。懒悟法师既深究佛学,又擅长绘画。卓锡杭州时,开始钻研国画,初摹"四王",晚年效法石涛、石溪,自称"二石而后",同著名画家林凤眠、唐云交往十分密切。其画以山水见长,横卷为善,作品大都描绘大江南北和九华山一带的真山实水,深受行家的好评。他绘画重视笔墨效果,曾在一幅画的题跋中指出:"昔人作画最忌板结二字,板者腕弱笔痴,物状平扁,不能浑圆也;结者欲行不行,当散不散,不能流畅也。然皆为不澈用笔,故有此病。"他的画笔墨流畅,如同行云流水。懒悟以懒名世,生活简朴,不修仪表,嗜好雪茄,时亦小酌,不拘佛法清规。1954年应邀参加安庆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1955年出席全国佛教协会理事会,当选为理事。1956年由安庆迎江寺迁往合肥,任明教寺住持。后又任安徽省文史馆员、省书画家协会理事、合肥市政协委员等职。"文革"中横遭迫害,被驱逐到淝城南隅的月潭庵,1969年4月24日圆寂于此,享年67岁,法腊47(受戒出家1年为1法腊)。1982年,安徽省及合肥市有关单位将懒悟的骨灰移葬九华山,合肥市佛教协会在其葬地为之修墓树碑,省书法协会副主席葛介屏撰写墓志。
童雪鸿:原名鸿彦,又名万安,号印隐,男,汉族,安徽巢县借故。早年毕业于眶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曾在安徽、四川等地从事美术教育工作,1957年任安徽艺术学院美术系副主任。书法受教于马公愚,亦曾请益于沈尹默,1965年对外文委在日本举办"现代中国书法展览",入展篆联和印谱颇受赞誉。篆刻造诣甚深,初师皖派,上溯古代玺印,博涉明清以至近代诸名家,尤于邓石如、黄士陵两家有深契,作品古朴苍秀。抗占时期辑有《雪鸿印存》5集行世,黄宾虹、王福庵、马公愚等人为之题签。1949年后治印甚多,皆极见功力。亦擅国画,以花卉见长,喜绘梅、菊.
孔小瑜(1899-1984),原名宪英,生于慈溪庄桥孔家村。他一生以画为乐,初在沪上活动,后赴香港,1951年毅然北返,参加内地建设;1955年后,应邀赴安徽艺术学校执教,兼任安徽画院副院长,并被选为安徽省人大代表。小瑜先生在六十余年的绘画生涯中,以博古、花鸟画饮誉艺坛,弟子满门。
博古图源于对传世或出土古器物的图解说明,宋代已较繁盛,徽宗曾下令纂集《宣和博古图》三十卷,它与金石考古之学有不解之缘。海派画家赵之谦、吴昌硕等引金石入画,博古图于是便成为海派的特色画题之一,其大致是在古器物拓片上直接点染花卉。而小瑜先生的博古图却有出蓝之胜,他不用金石器物拓片,而是创作古器钟鼎图,将瓶罐鼎彝与折枝花卉直接用水墨勾勒而成,浑然一体,把“岁朝清供”、“鉴古思远”的文人儒雅情趣,以及“富贵寿考”、“吉祥长盛”的民间美好愿望,推入了更为自然清新的优美境界。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小瑜先生既弘扬了传统水墨画的渲染效果,又吸收了西洋明暗画法的新技巧,使所写青铜鼎彝、秦砖汉瓦、竹木博古架,更富有立体感。他或用铜器墨底描金图案,把古礼器刻划得惟妙惟肖,富丽而逼真,古朴之外充满典雅气度,开发出一种吉金拓片所无法呈现的金属之美,堂皇雍容,敦厚庄重。器物中盛开的牡丹、松梅,充满生趣,布置得体,设色清雅,为海上画派的博古图带来清新的面目,古雅、吉祥之意亦更加溢于楮表。无怪乎上海曾有这样的传颂:张(善子)虎、熊(松泉)狮、沈(一斋)凤凰,瓶甏罐头孔小瑜。
花鸟画是小瑜先生的又一强项。他的花卉果蔬,兼工带写,没骨、双钩,皆能因势而就,不拘常格。笔下梅兰竹菊,牡丹水仙,乃至荷花玉兰,荔枝石榴,看似信手拈来,却水灵鲜活,色泽滋润,或洋溢清香,或果实充盈,自然野逸,可观可亲,怡人心目。小瑜先生善于观察生活,细致入微,特别擅长捕捉鱼、猫、禽鸟等动物的瞬间动态,心手相凑,造型极为生动。如所写《金鱼图》,图中六尾各色金鱼,从不同方向游来,双瞳探视,身姿摆动,似乎在互相呼应;鳍逐浪而舞,尾随波而飘,轻逸自然,鱼身色阶变化有致,浑厚之首,丰盈之体,轻柔之尾,各各不同;虽不见水,却有清波荡漾之感,用笔简练,令人叹为观止。又如《孔雀开屏图》,绘一雌孔雀注目盛放的牡丹,引起雄孔雀的开屏比美。画家并没有流于俗套,将孔雀的屏羽全数展开,而是展开九分,此时孔雀立定足根,浑身却有一种奋力外张的势头,正处于高度的亢奋,羽毛抖动,双翅弯曲有力,屏羽似乎悉悉作响,迎风而展,全图充满力度与动感,可谓匠心独运,气韵生动。这正是孔小瑜先生画作的胜人一筹之处。
小瑜先生还兼工人物、佛像、鞍马、山水,无所不画,才华横溢。故而有人将他与他所心仪的海派大师任伯年相提并论,认为任伯年、孙小瑜皆有“强记默写”的功力,又都有宽阔的画路,作品雅俗共赏,充满生活气息,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小瑜先生因获“海派殿军”之称。
小瑜先生不仅画艺高超,而且为人宽厚谦和,平易坦荡,心地善良,画坛名流吴湖帆、张大千、陆俨少、唐云等皆愿与之交。作为艺术教育家,他更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身体力行,不遗余力培养两淮画人,诚如陆俨少教授所言,“后生晚进,受其沾溉,皆有成就”。同时还影响儿子孔伯容、孔仲起兄弟,使他们传承丹青,走上繁荣中国画之路。
徐子鹤,名翼,江苏苏州人。20岁留学日本,曾任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教授、安徽省博物馆主管古书画鉴定、安徽省书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是我国著名的山水花鸟画家、鉴定家。
徐子鹤笔墨源出造化,先后十上黄山,积稿上万,终于以南宋之墨、北宋之笔、黄岳之魂及自家彻悟之心,揉合贯通,写尽了黄山峻峭而不离奇,温润而不绵弱的风神,使梅清、石涛诸家不能专美于前。
徐子鹤的绘画艺术还妙在有深厚的传统根底,并善于演绎新意。上海博物馆所藏稀世珍品唐人孙位“高逸图”破损残缺处,皆为他所补笔,健笔直接千古,天衣无缝,使绝迹顿还旧观。他所创作的《玉屏春晓》、《河山不夜》等,以及老桩墨梅、墨竹,均以古人笔下所无的清新手法和意境,成为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
未完待续......
|
|